王志鵬/「建立國土防衛部隊」存在的迷思
▲吳怡農與前總長李喜明日前共同發表《後備的轉型:建立國土防衛部隊》專文。(圖/資料照)
2020年10月8日前參謀總長備役海軍上將李喜明與新境界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吳怡農,於媒體聯名共同發表《後備的轉型:建立國土防衛部隊》的專文,提出「全民防衛嚇阻」、「全民國土防衛機制」、「調整兵役制度」和「小部隊編裝實驗」等四大國防改革主張,其內容的主要關鍵計有:
一、國防需要「全民」的投入,「全民防衛」的概念,在於全民參與,讓敵人看到並且相信,臺灣社會有堅強的防衛能力和抗敵意志,永遠不言投降。
二、現有的後備系統需要更徹底的轉型,才能因應國家面臨的威脅。
三、國軍目前的作戰構想是「戰力防護、濱海決勝、灘岸殲敵」,以「阻敵於境外」;若濱海若沒有決勝、灘岸又無法殲敵,後備部隊的角色就是執行「持續性的全民抵抗」,繼續「防禦國土」。
四、建立新的「聯合國土防衛機制」,將後備部隊編組爲「國土防衛部隊」,負責守備各鄉鎮與都市。
五、國土防衛部隊的平時任務是在社區基層瞭解環境、認識民衆;在危機時期,維持社會的持續運作。面臨重大災難時斷水斷電、大樓倒塌等情境,具備緊急應變的能力,傷患急救、社區搜救、避難所設立與管理。
戰時任務是防止敵軍控制檯灣本土,部隊的責任區就是全國各地的社區,包括保護社區裡的重要關鍵設施,以及敵軍可能運用的次要登陸與空投、空降點;部隊需要掌握責任區內的人流及車輛,若敵軍突破正規部隊的防線,則能運用非正規小部隊執行遊擊作戰、城鎮保衛等任務。
六、國土防衛部隊成員來自公民社會,講求「機動、分散、存活」等三個原則:個人裝備除武器外均帶攜回家,各單位的責任區應接近成員居住地以利隨時動員,平時的訓練跟戰時的隊友一起,配備小巧機動的武器裝備,未出動時隱藏得當,攻擊時打了就跑。
各單位在平時就知道戰時的任務與責任區,並具備獨立作業的能力,武器、彈藥、無線電等設備則分佈在各社區的警、消及海、岸巡單位的駐點,以利隨時取用;面臨空襲或轟炸能夠進入良好的防護位置;面臨大量的傷患,具有醫療救助的能力;善用主場優勢,在自己的社區執行「打帶跑」的襲擾戰術,持續耗損敵軍兵力。
七、由各軍種的退役特戰菁英,來組織與訓練國土防衛部各地方單位的「城鎮保衛」和「遊擊作戰」。
▲專文指出,可將後備部隊編組爲「國土防衛部隊」,負責守備各鄉鎮與都市。(圖/軍聞社)
不過,仔細閱讀這篇政策專文,同樣可以發現存在若干矛盾與問題,必須進一步詮釋、澄清或解決:
一、全民國防的概念自民進黨要求教官退出校園,軍訓由必修淪爲選修,甚至不必修,至今早已式微;目前重提「全民國防」,其成功的關鍵不在於「全民」,重點在於臺灣的「年輕人」(特別是18至19歲)。
惟依據近期ETtoday最新的民調顯示,18~19歲的年齡層有高達96.3%願意上戰場,但問到是否支持恢復徵兵制,卻只有12.5%支持,高達87.0%不支持;而20~29歲的工作年齡層卻只有26.1%的願意上戰場,不支持恢復徵兵制降至30.7%,支持徵兵制反升高爲57.8%支持。
二、要改革現行「後備部隊」建立爲「國土防衛部隊」非不行而是能力不及;志願役後備軍人的人數和戰力隨時間逐漸減少而凋零,不先強化一年以下役期的青年人(甚至僅4個月者),恢復一年以上至二年的「徵兵制」,將「後備部隊」底子先打好,恢復徵兵就是在建立國防的韌性,否則試問「國土防衛部隊」不是「鄉勇」或「團練」,那又是什麼?
三、假定「濱海無法決勝、灘岸未能殲敵」,無疑先行認定「空軍無用」、「艦隊無用」和「決戰必敗」之論點,這與前一陣子藉媒體炒作的議題,必須要建立強而有力的「地面部隊」無疑,此背後策畫者居心叵測。
四、現行國防部規劃的加強版教召訓練,若仍以退役的「志願役」爲主,相對於「義務役」(特別是一年以下)無訓練價值和效益,形同懲罰剛退役的志願役士官兵(因爲這些人會選擇退役,就是想趁還年輕可以努力創業)。
五、擔任救災、救護和醫療組織,應有主從之區隔,與現行的正規體制形成「疊牀架屋」,將製造更爲複雜指揮混亂的體系。
▲面對國安威脅,恢復「徵兵制」議題再度受到熱議。(圖/步訓部)
六、國土防衛部隊各地方單位的武器以輕型武器、爆破炸彈、人攜式反裝甲及防空武器等,這必然須定期分批執行訓練,然後進行實彈射擊;試問如何施訓,訓練的場地在哪裡?不會排擠現行正規軍的訓練嗎?
七、現行執政民進黨操弄意識舞動民粹,多年來假「轉型正義」之名羞辱或砍殺退役軍人應有退俸,若干年輕人深受影響跟隨批評「米蟲」或「雙薪肥貓」等,對於過去數十年的軍旅貢獻視若無睹;這已形成世代隔閡,有誰還認爲願意聽命「老前輩」的教育、訓練和指揮嗎?
八、即使未來一個「小部隊」驗證成功,也並不代表就能擴大到「全臺灣」,因爲各地方所面對解放軍兵力多寡與攻擊的方式有所不同(有些地區解放軍根本不會登陸,只會以長程導彈攻擊);因此,倒不如以現有編制「戰區」爲單位作爲驗證的基礎,或以戰區再切割劃分。
九、此構想是否應該先納入獨立於「漢光」以外的電腦兵棋推演驗證評估?獲得參數與結論之後,再決定是否推動?
十、該政策建議內容,未提及「臺灣女性」的角色,既然要「全民皆兵」,自然男女皆平等,更何況臺灣現代女性有很多方面表現不輸男性。
十一、個人近年來不斷撰提醒,解放軍對臺戰略思維自2019年已經開始轉變,不再是過去傳統戰爭思維和方式,若「只圍而不打」或是「進行資源消耗戰」等非正規登陸方式,那地面部隊有何用武之地?
十二、糟糕的是,並沒有考量臺灣未來人口結構的「少子化」和「老齡化」的現象,依據國家發展委員會官網2020年8月公開的資訊,2019年出生數爲17.8萬人、死亡數爲17.6萬人,自然增加爲0.1萬人,粗出生率與粗死亡率曲線已於2020年形成交叉,粗死亡率將持續大於粗出生率(即至2070年),人口將由自然增加轉爲自然減少。
全國總人口數於2019年達最高峰2,360萬人,因人口快速老化,使死亡數快速擴張,人口數將持續下降至2070年人降爲1,449~1,716萬人,約爲2020年之6~7成;2030年15~65歲以下與65以上的老人比例約爲1:1。據此推估即使2030年臺灣能夠有多少18~45歲的青壯年?可編成地方各社區的「國土防衛部隊」,要多由50歲以上退役人員擔綱嗎?
此政策建議的目的,其實就是期望「臺灣地區金門化」,在臺灣由民兵組成地方自衛隊,藉由城市或鄉鎮襲擾、偷襲或遊擊方式,打擊已登陸的解放軍。惟這樣的政策建議有些「異想天開、不切實際」,且要改革規劃少則5年,要落實形成戰力至少10年以上;期盼天佑臺灣啊!十年內解放軍不會真的攻臺,或是臺灣先行財政破產或內部政治紛擾崩潰!
(作者爲備役海軍上校,曾任潛艦兵器長、作戰長、輪機長與潛艦訓練中心教官、海軍總部計劃官、國防部戰略規劃司計劃督導官,現爲中華經略國防知識協會研究員。着有《解析臺灣發展潛艦的過去、現在和未來:(1960-2020年)》。)
熱門推薦》
►王志鵬/政府強化徵兵 先從大學軍訓開始
►黃竣民/Double的教召新制 竟只換來Treble的訐譙不滿!
►張誠/「濱海決勝」到「決戰境外」 美國對臺軍售的戰略意義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贊!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防疫新生活!國內旅遊票券特價開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