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投簡歷倒賣調查:24小時批量下載,單份最低僅1元
(原標題:網投簡歷倒賣調查:24小時批量下載,單份簡歷最低僅1元)
在招聘平臺上投遞簡歷後,卻屢遭陌生來電和短信騷擾,內容多爲介紹“貸款”、“博彩遊戲”、“兼職刷單”等信息。
新京報記者調查發現,從售賣企業招聘賬戶到批量下載應聘者個人信息,再通過貼吧或QQ羣銷售簡歷,其中存在一條完整的黑色產業鏈,多年來雖曝光不斷,卻屢禁不止。
還有人在這條產業鏈上做起“學問”,研究平臺監管機制確保賬號不被封禁,擁有高曝光量。
有賣家稱,不同平臺的簡歷價格有所不同,總體來說,一手實時簡歷每份3.5元左右,二手簡歷每份1元左右。“遇上收的比較多的單子,一天能掙幾千塊。”
12月3日,新京報記者分別致電BOSS直聘、智聯招聘等4家招聘平臺客服熱線進行舉報,工作人員均表示,他們對上述情況並不瞭解,會將這些舉報信息進行記錄。
4家平臺客服人員均建議,應聘者可將倒賣簡歷信息的QQ羣及倒賣者信息等,通過郵箱提交給平臺,他們會把這一情況反饋給法務、技術等部門處理,處理時間爲1至3個工作日。
QQ羣搜索功能輸入關鍵詞“招聘簡歷” 。
應聘
投遞簡歷後等來騷擾電話與短信轟炸
李樂(化名)今年剛大學畢業。因爲疫情,學校的校招沒有如期舉行,她編輯了一份簡歷,通過網絡招聘平臺應聘兩家公司的銷售崗位。
投遞簡歷不過幾小時後,李樂接到一通電話,來電顯示爲未知號碼,並詢問她“你工作找到了嗎?”得知李樂尚未找到工作後,對方讓她添加微信溝通,並表示要幫助她找工作。
添加微信後,李樂被拉入一個200人左右的微信羣。羣裡不斷有人發佈刷單的消息,“一單賺五六元,上不封頂”,且消息更新速度很快。李樂這才知道,這是一個電商刷單兼職羣,於是她退出羣聊並刪除了對方的微信號。
從這天起,她又不斷地接到類似的電話。
遇到相似情況的不止李樂一人,來自河北的張志(化名)表示,11月30日,他在某網絡招聘平臺上投遞了一個配音員的職位,半個小時後,他接到一通來自湖北武漢的電話。
接通電話後,電話那邊同樣讓張志加微信進羣。“我進羣后發現,羣裡發的都是些刷單的兼職信息,我想也沒想就直接退羣了。”在這之後,張志又接了4通電話,雖然來電地點不相同,但都是找他辦理貸款或刷單的。
來自山西的趙墨(化名)也提到,自己在智聯招聘投遞簡歷,一個月後,“貸款、賣車、賣房、淘寶刷單”的電話幾乎天天都有人打來。“我對自己的電話保護得很好,沒買過保險,也沒註冊過信息,但投遞完簡歷後,賣保險的電話特別多”。
趙墨起初還會接聽這些電話,並告知對方不要再打來電話,但是每次打電話的人都不同,後來他詢問打來電話的人才知道,自己的信息被人從招聘網站下載下來後變賣了。
“身邊的同學也經歷過這樣的事情,在網上投遞簡歷,信息被售賣,現在這種情況好像成了不足爲奇的事情。”趙墨說。
賣家發來的個人信息數據樣本。
買賣簡歷
一手實時簡歷每份3.5元左右
新京報記者調查發現,百度帖吧的“boss直聘吧”、“智聯招聘吧”中,有發帖人收購簡歷,也有人售賣簡歷,並表示“可下載全國簡歷”。
在QQ找羣的搜索欄中輸入“簡歷”“招聘簡歷”等關鍵詞,也能發現衆多售賣招聘簡歷的羣聊信息,且羣名或者羣簡介包括“智聯招聘”、“BOSS直聘”等名詞。
這些羣大部分未設置進羣門檻,點擊加入即可進羣。
新京報記者隨機進入一名爲“智聯簡歷智聯招聘簡歷”的QQ羣,羣成員共493人。羣內不斷有成員發佈“出售BOSS直聘賬號”、某招聘網站“全國本地簡歷點有貨”等信息。
新京報記者以買家身份聯繫到該羣一位賣家,這位賣家稱,售賣的簡歷分爲一手和二手的簡歷,一手的簡歷是沒有賣出過的簡歷,二手簡歷則是之前賣出過並再次售賣的簡歷。
QQ羣裡不斷有人發佈出售簡歷、企業賬號等信息。
這位賣家表示,不同招聘平臺的簡歷價格不同,有的平臺一手簡歷一張2元,二手簡歷一張0.5元;有些平臺的簡歷稍微貴些,比如智聯招聘一手的簡歷2.5元一張,二手0.7元一張。
羣裡另一位賣家售賣的簡歷則相對便宜一些。“一手實時簡歷1元一張,多買還能有優惠,你要是買2500張,我算給你2000元。”
至於簡歷從何而來,上述兩位賣家均表示,自家簡歷都是從智聯招聘、BOSS直聘等平臺的企業賬號直接下載的。另有賣家提到,自己出售的簡歷是通過“發帖”獲得的,能夠保證簡歷是“實時的而且是一手的”。
“發帖”是賣家們的暗語,即在招聘平臺上自行發佈招聘信息。至於簡歷的買方來源,這位賣家稱,目前主要提供給專門倒賣簡歷的“工作室”,用於招聘刷單、博彩遊戲宣傳等兼職人員。
招聘平臺簡歷提取系統。
簡歷收集
對於簡歷的收集方式,賣家吳林(化名)透露,他售賣的簡歷並非自己人工收集而來,而是通過“提取器”和“採集系統”,24小時不間斷地從招聘網站及接收簡歷的郵箱批量下載。
“提取器”和“採集系統”都是一款外掛軟件。吳林表示,自己是通過網絡購買的,也可以倒賣出去。“提取器400元,採集系統造價更貴,操作起來比較複雜,價格在千元以上。”
吳林進一步解釋,比如你的招聘郵箱裡有1萬個簡歷,自己下載太麻煩,有了提取器就能批量提取,還可以篩選地區、性別和應聘條件,將這些簡歷分類。
“通過郵箱和提取器獲得的簡歷成本較低,購買一個企業招聘賬戶,發佈招聘啓事和郵箱即可,一天就可以獲得2000餘份來自全國各地的簡歷。”吳林說。
和提取器不同的是,簡歷採集系統不需要郵箱,可以直接從招聘網站批量下載簡歷,除了購買企業招聘賬戶,還需要在平臺上進行充值才能查看、下載簡歷。
吳林表示,照此計算,一份實時一手簡歷的價格在3元到5元之間,市面上如果賣的是2元左右的簡歷,可能都不是實時一手的。
賣家收集的簡歷中,還包含“人工成本”。
吳林提到,他們購買企業招聘賬戶後,還要花錢請人在招聘平臺上代發招聘帖,“發招聘貼特別嚴格,發不好就封賬號,發帖後,怎麼能在平臺上排到最前面,也是需要重點考慮的。”
即便如此,這仍然是一份“薪酬可觀”的工作。
“實時的一手簡歷可以多次售賣。打個比方,當天賣一手簡歷和二手簡歷,再把前一天簡歷按5毛錢處理,一手簡歷3.5元,2手簡歷0.8元,隔天的簡歷0.3至0.5元,遇上收的比較多的單子,一天能掙幾千塊。”吳林說。
簡歷賣家在招聘平臺上發佈的招聘啓事,以此獲取更多簡歷。
企業招聘賬號
公開叫賣普通賬號低至120元
在智聯招聘平臺上若要發佈招聘信息,需要下載相關App進行實名認證,在綁定個人手機號並填寫完身份證號後,將進入身份驗證界面,在人臉識別認定成功後即可完成認證。
獵聘的招聘者需要下載APP,綁定手機註冊,並完成人臉身份驗證。最終需要按照所屬公司營業執照上的全程填寫就職的公司,否則無法完成驗證。
新京報記者調查發現,QQ羣裡同樣有人在出售智聯招聘、BOSS直聘等招聘平臺的企業賬號。且羣內的信息活躍,10分鐘便已經更新了99條信息。
記者隨機加入名爲“智聯招聘簡歷”的QQ羣中,有人發佈消息稱“智聯白銀號有現貨”,能夠接受預訂智聯招聘平臺黃金,鑽石的現號,這些企業號可指定登錄的地區和行業。
暱稱爲“BOSS直聘”的賣家表示,目前他售賣的企業賬號分爲兩種,對公賬號和普通賬號,對公賬號330元,普通賬號120元。這兩種賬號都可以在BOSS直聘上發佈招聘信息來獲取簡歷。
如果購買企業賬號,購買者只需要準備手機號進行綁定即可,“我們這裡都是全套的,不需要你準備什麼。”這位賣家稱,買完企業賬號可以選擇代發招聘信息,“需要自己手動編輯招聘信息,一天最多發10條即可”。
售賣企業招聘賬號的賣家展示自己所擁有的公司營業執照。
上述賣家稱,正常而言,只要日常更新,發佈的崗位和崗位介紹的內容比較符合“大衆口味”,就能收到很多簡歷。購買完企業賬號之後,成爲會員需要自己充錢,“你充錢後,企業賬號發佈的招聘信息能夠免費登上火爆貼,到時會收到更多簡歷”。
12月3日,新京報記者分別致電BOSS直聘、智聯招聘等4家平臺客服熱線進行舉報,工作人員均表示對這種大量兜售應聘者簡歷的情況並不瞭解,會將舉報信息進行記錄。
上述4家平臺客服人員均建議,應聘者可以將倒賣簡歷信息的QQ羣及倒賣者信息證據等,通過郵箱提交給平臺,他們會把這一情況反饋給法務、技術等部門處理,處理時間爲1至3個工作日。
有招聘平臺官方客服人員表示,這一舉報內容對他們來說很重要,會及時反饋給相關部門。“這種非法買賣信息的行爲本身就屬於違法行爲,我們會嚴肅處理。”
賣家展示自己成功註冊並認證的企業招聘賬號。
律師說法
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相關人員均可能涉及違法
11月2日,新京報記者在中國裁判文書網上輸入關鍵詞“出售簡歷”進行查詢,搜索出11篇相關裁判文書。
2018年10月,上海市徐彙區人民法院以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判處被告人孫康有期徒刑四年六個月,並處罰金人民幣一萬元。
判決文書顯示,2014年12月起,孫康先後就職多家公司,負責簡歷銷售工作。其間,孫康通過私下幫助購買招聘賬號的企業下載簡歷、或通過網絡從他人處購買等方式,非法獲取求職者簡歷,並存儲於個人電腦中,共計64萬餘條。
此後,孫康多次向吳某某等人提供或出售其非法獲取的求職者簡歷,並從中獲利。
2019年9月,徐彙區人民法院判定陳楠等四名被告人犯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分別判處五年至三年三個月不等刑期。
中國裁判文書網上關於出售簡歷的判決文書。
判決書顯示,2016年,陳楠通過網絡結識北京某招聘諮詢公司員工何召忍。爲提高業績收入,何召忍與銷售主管合謀,從公司內部資料庫中找到相關企業信息,製作虛假服務合同,違規向陳楠出售招聘企業賬號。陳楠獲取上述企業賬號後,再轉賣給他人,數量巨大。
北京京師律師事務所律師師立康告訴新京報記者,在售賣簡歷的產業鏈中,無論是售賣簡歷者、售賣企業賬號者、提供簡歷提取技術者還是購買簡歷者,均是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行爲。
師立康稱,公民個人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證件號碼、通信通訊聯繫方式、行蹤軌跡等。我國相關法律法規都直接或間接對個人信息進行保護。
刑法規定:“違反國家有關規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個人信息,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師立康認爲,目前想要遏制售賣簡歷的現象,需要出臺保護個人信息的相關的細則和具體的措施,並繼續加大刑法的打擊力度。同時各平臺也應加大監管力度,及時查清哪些企業賬號存在疑點,分辨出哪些賬號是在惡意收集信息,並及時查封;遇到非法招聘售賣個人信息的企業賬號,應加大處罰力度,從源頭上遏制此類現象的發生。
新京報記者 劉名洋 實習生 慕宏舉
編輯 左燕燕
校對 薛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