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評/一位陸生的學運觀察日記
一場令人激動的學運
完全沒有預料到,一個兩岸服務貿易協定會在臺灣引起這麼大的風波,使一場以學生爲主力軍的抗議活動持續這麼多天。
18日晚臨睡前,我習慣性地用手機看了看新聞。當時,看到臺灣學生攻佔立法院的新聞時,我嚇了一跳,一下子從牀上坐了起來,告訴朋友們:「臺灣學生把立法院給攻佔了,還把匾額給拆掉了......」不過,大陸朋友對此沒有表現出太大的關注。
學生攻佔立法院!這是我第一次真實地體驗到大規模的學生抗議運動。對此,同爲學生的我除了驚訝還有點激動,心跳有點加速。但是,沒有想到事情會這麼大條。
第二天,各個新聞臺都在重播昨天晚上學生攻佔立法院的場景。從電視畫面上看,我覺得現場很混亂,有點暴力,瞬間對臺灣的民主有點害怕。但也第一次真實地體會到臺灣社會與大陸社會的不同。「學生攻佔立法院!」在大陸,這種話聽起來就像在開國際玩笑,完全不可思議。
在大陸,民怕官,官是真正意義上的統治者。在臺灣,有點相反,官怕民,官要「巴結」民衆,對政府不滿意,民衆會提出反對之聲。這也許就是一黨專政與民主社會的不一樣吧。
19日晚,爲了瞭解現場的情況,我決定去立法院看看。當時,我沒有抱任何立場,只是單純地想看看學生運動是什麼樣的。
去立法院的路上,跟往常沒有什麼不同。到距離立法院只有一條街的時候,才慢慢感受到人變多了,還有員警在維護秩序。親眼看到立法院前的靜坐隊伍後,我發現自己先前對現場的印象是錯誤的。從電視媒體的報導,我覺得現場很混亂,甚至有點危險。但是,我看到的場面是,很有秩序。與其說一場抗議活動,不如說是開一次大會,就像「開學典禮」一樣:學生們有秩序地坐在立法院前,演講者一個接一個上臺發表自己的看法,學生們給予響應,並時不時喊個口號。
我擠進立法院前滿滿的人羣,隔着鐵圍欄聽他們演講。有一位學生正在發言:「我們不是反服貿,服貿不一定是不好的,我們反的是政府的黑箱操作......」過後,一位老人也上臺演講了,是用臺語發言的。他大概的意思是,服貿會讓很多人找不到工作,呼籲學生既然找不到工作,就不用去上課,都來立法院參加抗議活動。他講完現場學生一片歡呼。立法院前,很多民衆爲學生送來水、便當、甚至還有移動廁所。
而對於媒體之前一直報導,抗議羣衆和員警之間發生衝突,到現場之後,我發現,事實上現場的抗議羣衆跟員警之間很和諧。每個演講者上臺都會呼籲靜坐羣衆:「員警是我們的兄妹姐妹,不是敵人......」抗議羣衆用實際行動表達了對員警的友好,這就是一種理性的表現。我之前一直認爲,臺灣學生攻佔立法院這樣的民主缺乏理性。但是,現場的情況成功地說服我改變觀點。
後來,我又在立法院周圍逛了逛,讓我震驚的是,立法院側面的那條街上也坐滿了學生,他們搭着臺,唱着與「自由」有關的歌曲。還有學生在路燈下看書,也有情侶互相依偎在路邊,也有一些玩音樂的人也一起在現場......我在抗議現場看到更多的是青年學生的熱情和勇氣、秩序、團結、還有溫馨。那天晚上,只是站在同爲一名學生的立場上,我真的被他們感動了:「臺灣的學生可以撐起半邊天」。暫且不說其他的,他們關心政事,有勇氣站出來,敢向政府提出反對之聲,帶領羣衆走上街頭進行抗議。我在他們身上好像看到了五四運動時期,那些愛國青年的影子。
在大陸,很難看到學生這樣的一面。這並說明大陸對政府沒有反對之聲,只是大陸民衆在表達要求方面跟臺灣民衆還是有很大差距的。有很多大陸大學生、大學教授、社會人士等對政府的作法都有反對之聲,對於政府如何改善,民衆如何維護利益也有很多的意見和看法,但是,還沒有到可以形成一定規模的程度,他們都默默在做潛水黨。所以,大陸學生對國事的關心比例比較低,自然而然,對於政治問題也儘可能避免,因爲這是一個敏感的話題,學生們還不敢大聲說出來。
在立法院的所見所聞給我的最大感受就是,這是一場有秩序的學生抗議活動。回來之後,我有一種很強烈的願望,想把現場的情況講給大陸的朋友聽,希望他們看到臺灣更加真實的一面。
但是,我發現,我個人的力量很渺小,而固有的觀念是很可怕的。因爲這件事,我還跟一位在微博上爭論起來。他認爲,「臺灣民衆這樣的做法受到煽動,而且服貿對臺灣來說一定是好的,這是大陸在給臺灣送錢。」我努力地向他解釋,想讓他站在臺灣的立場上思考問題。臺灣和大陸在意識形態方面有很大差異,因此,在服貿問題上兩岸纔會有出現不一樣的聲音。但是,我沒有成功地讓他站在另一個角度來思考這件事。爲了防止起衝突,我們結束討論「政治」這個話題,我有些無奈。
兩岸媒體的報導, 加深瞭解?誤解更多?
21日,學運愈演愈烈,學生和政府之間絲毫沒有退步的意思。大陸社交網站開始出現與臺灣學生反服貿有關的言論。但是,他們的關注基本上不是來源於大陸官方媒體的報導,更多的是來自微博和粉絲圈。大陸最大的社交網站微博出現「臺獨明星滾出大陸」的熱門討論話題。因爲,有一些臺灣明星公開支持學生反服貿,便招來大陸粉絲的抗議。
學運以來,我時不時會關注一下大陸媒體是怎麼報導的。我發現除了香港的鳳凰網開設相關專題外,大陸的幾個主要新聞網站,如中國新聞網、新華網、網易、騰訊網、搜狐網等只有寥寥無幾的幾條新聞,且立場都比較單一,即對臺灣的學運持不支持態度,認爲學生們受到民進黨的煽動,學生的作法只會危害臺灣。
與臺灣不同,大陸的媒體是黨的喉舌,新聞媒體是爲政黨而服務的,因此出現這種一邊倒的現象也是預料之中的事。這也是兩岸民衆一直無法相互瞭解的原因之一。如果,大陸媒體可以中立地報導學運,進行即時追蹤式報導,不帶政黨色彩,那麼大陸民衆對臺灣也就可以有更全面的瞭解,也有機會自己進行判斷,就不會只有單一、片面的想法。但是,從現實的政治層面來考慮,要讓大陸進行中立的報導是不可能的。大陸政府對臺灣的立場一直都是堅定不移的:「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臺灣的媒體雖然相對比較自由,但是在報導大陸方面同樣也存在不夠真實、胡亂誇大的問題。當時,我在看一檔關於服貿的電視評論節目,解析爲什麼臺灣民衆反對服貿。邀請的嘉賓振振有詞地分析大陸的情況,好像一個「大陸專家」。但是,在我這個大陸人看來,他的那些分析,我只能發出「什麼啊!」「怎麼可能啊!」「纔不是這樣呢!」的感嘆,無奈爲什麼一個對大陸沒有一點真實瞭解的人可以上電視節目隨便發表評論。這位評論員對於大陸的很多說法基本都是道聼塗說,沒有經過考證的。可是,一位上電視節目的人怎麼可以在沒有證實資訊的真實性就隨便進行發言呢?這樣的發言會誤導多少民衆嗎?又會給兩岸的互相瞭解上帶來多少的阻礙和矛盾呢?
新聞報導要做到客觀是很難得事情,多多少少都會帶有自己的主觀意識,關鍵在於媒體記者如何把握這個度。大陸對臺灣的報導不夠全面,臺灣報導對大陸的報導太過誇張,過與不及時一樣的效果:矛盾加深。
21日下午,分別看了一下大陸和臺灣網友的評論,兩邊都在炮轟。基本上就是大陸網友拼命罵臺灣,臺灣網友也不甘示弱,拼命罵大陸。我頓時覺得很迷茫、很無奈,不知道該做什麼、該怎麼解釋,纔可以緩解兩岸日益加深的誤解。
臺灣的尷尬地位
學運一開始的時候,對於學生的抗議,我表示理解,也希望他們的要求可以得到政府的迴應。但是,隨着時間一天天地過去,對於學生們的抗議目的我開始產生了懷疑。
23日,總統馬英九終於召開記者會迴應抗議羣衆。記者會上,馬英九同意可以逐條審查服貿協議。我一度認爲事情有轉機了,開始要進入另外一個階段了。但是,事情並沒有我想像的那樣順利。隨後,在立法院的學生代表迴應說馬英九沒有誠意,而且斥責馬英九沒有正面迴應他們的要求。我開始疑惑。馬英九不是答應逐條審查了嗎?反黑箱的目的不是已經達到了嗎?爲什麼抗議仍然在繼續?
也許,他們不是單純地政府反黑箱操作,他們反的是兩岸服貿,因爲協定的物件是大陸,所以,他們才這麼敏感。
剛開始的抗議活動一直喊的口號是「反黑箱服貿」。但是,慢慢,變成「反服貿」「退回服貿」,最後不知不覺地開始出現「反大陸」的聲音。我開始慢慢懷疑這次抗議活動的實質,也看到了臺灣對大陸的恐懼。
大陸對臺灣一直抱有一種很特殊的感情,「臺灣就是大陸的一部分」,單方面地想把臺灣收回。但是,臺灣不一樣。在大多數臺灣民衆,特別是年輕一代眼裡,臺灣與大陸完全不一樣的地方,甚至是兩個獨立的國家,沒有所謂的歸屬問題。因此,對大陸的這種「愛」,臺灣很恐懼。臺灣想與大陸有往來,但是,又擔心接觸太多「會把臺灣賣了」。
正是這個原因,對於與大陸的服務業貿易協定,臺灣民衆纔會如此敏感、如此謹慎小心。臺灣擔心協議通過之後,他們的經濟會一步一步地被大陸侵蝕。換句話說,他們不是害怕經濟,他們真正害怕的是政治問題。他們擔心經濟的侵略最終演變爲政治侵略,最後臺灣真的被中國大陸「收回」。臺灣,該何去何從呢?
其實,服貿不是關鍵所在,它只是在恰當的時機出現的一個藉口。學運也正暴露出了臺灣的尷尬地位,它想成爲一個獨立於大陸的主體,但是,又沒辦法完全獨立,因爲大陸不可能那麼輕易地放走臺灣。臺灣就在這樣的夾縫中求生存,沒辦法成爲主權國家,也不想成爲大陸的一部分。
可是,想通過減少或者斷絕與大陸之間的經濟合作來消除他們的恐懼真的是一條出路嗎?
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臺灣不可能完全跟大陸脫離關係,不跟大陸進行經濟往來。臺灣,如果要實現經濟增長,走出去是必然的。而它對面的大陸更是不可避免的。實話實說,臺灣籤的各種協議中,相對於其他國家,大陸的協議肯定會給臺灣更多的優惠。不得不承認,這是大陸的一個手,對你好不是沒有原因的,只因爲想把你「收回來」。
但是,臺灣又不可能因爲害怕這個而不跟大陸籤協議。臺灣真的可以完全斷絕跟大陸的一切經濟往來嗎?真的有信心不跟大陸籤任何協議嗎?我想,合作是不可避免的。兩岸服貿協議肯定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臺灣與大陸在經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
民主-----臺灣的驕傲
臺灣的民主在亞洲國家中是絕對的佼佼者,而這次政府與抗議羣衆之間的不斷協商也讓我看到了民主的力量。
臺灣的民主化進程也走過了一段很艱難的歷程,也是民衆一步一步的努力而得來的。政府和民衆有商量的空間,民衆懂得維護自己的利益,政府也給民衆表達意見的權利,雙方在不斷的摩擦中尋求進一步融合。抗議羣衆表達自己的意見,而政府能夠給予響應,這是一個民主社會的標誌。這樣的民主是很可貴,也很值得推崇。
但是,凡事都沒有絕對。民衆有自己的需求,政府也有它的考慮,雙方需要的是更多的溝通、理解與讓步。民衆不可能要求政府絕對聽從民意,畢竟民意也有很多不同的聲音;政府也不可能對民衆言聽必從,政府也有自己的宏觀立場。
民主社會應該理性地表達要求,暴力、激進的做法只會使社會陷入混亂,並不能促使事情的解決。臺灣民衆和政府之間需要有更深的溝通,溝通才能互相瞭解對方的要求,一直僵持着,誰也不讓步,事情是沒辦法得到解決的。只有溝通、協商,臺灣一直引以爲傲的民主才能真正爲民衆帶來更好的生活。
●作者小可,陸生,目前在北部某大學就讀。ET論壇歡迎雲友更多參與,也歡迎網友發表高見,投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