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中美脫鉤陣痛期 臺灣莫輕忽
社評
美國參議院情報委員會以「中國長臂:對美國國家安全的威脅」爲題舉行聽證會,聚焦中國對美國學術界的滲透、盜竊智慧財產權及網路攻擊等方面的影響。參照上月大陸滴滴公司在美國上市引起的軒然大波,美國國會這場聽證會是否預告中美新一輪科技戰與金融戰的開啓,在美國與臺灣引起很多討論。
美國會對大陸科技防範
過去幾年,大陸民企紛紛赴美上市,美國也歡迎大陸公司到美國股市掛牌。長期以來美國政府爲讓外企能在美國順利掛牌,在審計上提供便利,一般稱之審計「免檢權」。
川普政府爲遏制中國崛起,對大陸發動貿易戰、科技戰,並頒行《外國公司問責法案》,收回外企審計「免檢權」。從此所有在美國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的外國公司都必須遵守美國的審計標準。美國政府的監管,特別是對資訊相關產業,將掌握大陸民衆的各種資訊,對大陸可能產生國家安全威脅。這次在美上市的滴滴出行掌握的用戶量極大,地圖測繪許可層級很高,審計底稿究竟要不要給美國方面還無定論,但是在北京看來風險很大。
就在6月11日大陸公佈《資料安全法》的同一天,滴滴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遞交上市招股書。6月30日滴滴在紐交所低調掛牌,第3天北京就以「防範國家資料安全風險,維護國家安全,保障公共利益」爲由,對滴滴出行實施網路安全審查,停止新用戶註冊,隨後下架相關25款應用程式。大陸出此重手,顯示十分重視資料安全問題,並且上升到了國家安全的高度。至於滴滴公司爲何在此敏感時刻堅持赴美上市,除了資金募集需要外,更引起多方揣測,背後不乏中美博弈的聯想。
不能輕率認定美國國會這場聽證會是對於大陸信息安全管理的回擊,但依據過去美國在涉及國家安全問題的雙重標準,甚至先喊先贏的強勢作爲,參議院聽證會對中國大陸真實的目的需要審慎判斷。許多關於大陸網路攻擊與知識產權竊取的指責,美國一直拿不出強有力的證據,這次聽證會亦然,只好說:「有幾位可能的證人基於擔心自己或家人受到報復而拒絕以公開形式出席聽證會」。但是諸如史諾登與阿桑奇所公佈的美國對其他國家的監聽與滲透,卻是罪證確鑿。前不久丹麥廣播公司報導披露,2012至2014年期間,丹麥情報局曾經幫助美國國家安全局竊聽監視包括德國總理梅克爾在內的歐洲政要通話。
不能只從政治角度解讀
此外,聽證會中主席沃納提出美國應該與盟友組建「科技陣線」,許多與會者也同意,美國應該領導盟友除了資訊分享和風險評估外,共同建設技術創新中心以及制定標準。可見,除了國家安全外,美國意圖持續在科技上與中國大陸較量,甚至不無脫鉤的意味。
在中美矛盾日益激烈下,美國不乏「科技脫鉤」、「貿易脫鉤」之類的主張,以保持自身的競爭優勢,持續在關鍵和敏感科技領域卡住中國的脖子,並減少對中國的貿易依賴;中國也不缺應減少中國企業對美國資本依賴的聲音,主張加大對企業的監管,特別是在信息相關產業。
雙方雖然都有「脫鉤」的意願,執行卻有一定的難度。美國科技成果的商業化在目前的全球分工體系中,很難脫離中國的產業鏈,即便中美貿易戰已進行了幾年,美國對中國的貿易赤字不減反增。特別是新冠疫情重創一些新興工業國家,他們一時很難擺脫大陸的生產鏈及消費市場。大陸一時也無法脫離美元的國際支付體系,大陸企業要做大做強也需要國際資本的挹注與肯定。幾十年來雙方經貿依存極深,一時間要達成脫鉤又不傷害自身利益十分不易,即使「脫鉤」難免,仍然必須經過一段顛簸、混沌的陣痛期。
臺灣與中美兩方無論在經濟或科技上都有密切的關聯,特別是美國對中國科技脫鉤、重組產業鏈,必對臺灣產生重大的影響。美國國會對中國大陸在科技領域的防範,不宜只從政治的角度解讀,必須密切注意中美雙方科技與金融的動向,要靈敏觀察、迅速回應,才能維繫臺灣高科技產業的製造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