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完善金融監管也要對外開放
旺報社評
矽谷銀行倒閉帶來的恐慌和瑞信風暴引發的信任危機蔓延全球,據《華爾街日報》報導,美國多達186家銀行與矽谷銀行有類似的「閃崩」風險,若政府不出手相助,恐陷入多米諾骨牌式的崩潰,全球金融危機可能再度上演。令人擔心的是,宏觀經濟也在發生典範轉移,過去數十年低通膨、低利率、穩定增長的時代漸行漸遠,取而代之的是高通膨、高利率、低增長等新特徵。作爲全球經濟最活躍的成員,大陸祭出多項措施應對上述變化的同時,也在危中找機,實現經濟社會的升級。
強化監管 因應經濟變局
重中之重,是完善金融監管。不久前,大陸開啓了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九輪機構改革,其中重頭戲之一是金融監管改革,且牽涉機構廣泛,包括組建中央金融委員會、中央金融工作委員會,組建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等。究其目的,不僅是要防範與矽谷銀行「閃崩」類似的金融風險,也是爲了解決大陸金融領域長期存在的痼疾。
就矽谷銀行事件而言,與其類似的商業銀行多將業務集中於高科技初創企業、風險投資等領域,較少依賴個人儲戶存款。在美聯儲持續大幅加息,市場風險偏好下降的背景下,企業不得不從商業銀行抽走大量存款以支持自身運營,因此導致負債結構相對單一的商業銀行陷入流動性危機。大陸這次機構改革,將央行的一些非核心功能劃去(例如,把央行對金融集團的日常監管職責劃入國家金融監管總局),可使央行更加專注於宏觀調控,履行好穩健的貨幣政策和匯率等職能,從根源處規避國家貨幣政策過激調整引發的內溢影響。
近年來高居不下的地方債也是大陸此輪改革要解決的問題。去年,大陸的政府法定債務負債率約爲50%左右,相對較低,但加上地方政府透過國企或政府投資基金產生的隱性債務後,就成了嚴峻問題。特別是貴州、青海等經濟較不發達的地區,償債能力弱,債務風險更高。從去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到此輪機構改革,大陸都釋放出針對地方債,特別是隱性債務的嚴管信號。
具體來說,一是透過組建中央金融委員會、國家金融監管總局等,完善中央和地方金融監管體系,使各類金融活動全部納入監管,避免地方隱性債務的無序擴張。二是開源節流。不久前,中央精減5%編制,地方政府也跟進。此外,多家國企日前宣佈自主經營、自負盈虧,不再承擔地方政府的融資職能。
激勵創新 推動產業升級
不過,地方債雖有風險,其中不少也對疫情期間大陸宏觀經濟的穩定起到了重要作用。與一些國家的政府債務主要用於消費性支出不同,大陸地方債主要用於項目建設。在全球市場需求不足的情況下,政府舉債創造了更多就業機會,保障了企業運營。隨着防疫政策放寬,下一步大陸不單要減少負債,更要將經濟活力真正激發出來。
當前,大陸的經濟結構正發生深刻調整。一方面,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正轉移至東南亞和墨西哥等地;另一方面,大陸的新能源、光電等產業已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和大規模的生產能力,佔出口分額的比重不斷上升;更重要的是,生物醫藥、積體電路、人工智能等作爲大陸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蘊含着推動產業升級的巨大潛力。
由於科技創新、特別是基礎研究等領域風險高、投資回報週期長,在全球通膨背景下,能獲得的社會投資大幅減少,政府的激勵就變得至關重要。目前,大陸正加速完善基於科技創新規律的融資體系,爲科技與金融結合提供政策性保障。據瞭解,北京已成立中關村創新母基金、北京科創基金等在企業不同成長階段提供多輪資本供給的「耐心資本」網絡,以培育更多獨角獸企業和隱形冠軍企業。
全球金融市場不確定性徒增,但大陸仍將堅定推進高水準對外開放。近年先後推出40多項對內、對外金融開放措施,大幅放寬了金融服務市場準入,給全球投資者提供了財富管理和資金配置的新選擇。此外,由於堅持實施穩健、正常的貨幣政策,大陸仍處於難得的低通膨經濟環境,到去年底,境外主體持有大陸境內人民幣資產餘額爲9.6兆,較2017年增長1.2倍。隨着美元硬通貨地位的下降,人民幣交易亦將迎來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