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肝癌、膽道癌2新療法納健保 患者年省200萬

健保署今年2月起,將晚期膽道癌免疫治療合併化療,及晚期肝癌雙免疫治療,共同納入一線健保給付,預估膽道癌、肝癌各800名病友受惠,每人年省200萬藥費。(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肝癌及肝內膽管癌長年位居國人10大癌症死因第2名,許多患者發現時已是晚期,過去治療選擇有限且存活率低。今年2月起,健保署將晚期膽道癌免疫治療合併化療,及晚期肝癌雙免疫治療,共同納入一線健保給付,預計各約800名患者受惠,每人每年可省下200萬元,推估健保給付一年約16億元。

健保署署長石崇良今日(19)表示,今年2月1日起擴增晚期膽道癌、肝癌給付,將晚期膽道癌免疫治療合併化療,及晚期肝癌雙免疫治療納入第一線健保,預計近800名晚期膽道癌病友、700多名晚期肝癌病友受惠,預估每人年省200萬元藥費。

我國推動根除C肝計劃成效佳,但臺灣肝癌醫學會理事長、臺北榮總醫學研究部主任黃怡翔指出,罹患肝炎多年的族羣,仍有高機率演變成肝癌,肝癌死亡率高且容易復發,位居全臺癌症發生率第4名,每年新增1萬多病例,好發於55~84歲男性,死亡人數超過7千人。

黃怡翔表示,肝癌早期症狀不明顯,大部分患者確診已是晚期。晚期肝癌治療棘手,5年存活率僅7%;傳統標靶治療可延緩病程,但治療反應率低,平均存活期約1年;若有高出血風險、腎病、高血壓等共病,治療選擇較受限。

近年「免疫療法」成爲晚期肝癌標準治療,臨牀試驗結果顯示,晚期肝癌第一線使用「雙免疫療法」(結合PD-L1與CTLA-4雙重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亞洲病人族羣治療反應率突破3成,長期追蹤顯示已達4~5年以上長期存活率。

此外,膽道癌同樣是一種具高度侵襲性的惡性腫瘤,早期難發現且診斷不易,又被稱作「隱藏版癌王」,好發年紀爲60歲以上,每年約新增2400人。

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理事長、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教授陳仁熙說明,膽道癌分爲肝內膽管癌、肝外膽管癌及膽囊癌,常見症狀包括腹痛、嘔吐等,過往治療選擇和效果有限,3成患者可手術治療,但預後不佳且易復發;無法手術者則接受化療,僅2~3成患者腫瘤縮小,存活期僅8~10個月。

臨牀試驗結果顯示,晚期膽道癌第一線使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合併化療,可降低20%死亡風險,整體存活期超過1年,部分患者達2年以上。長庚、榮總研究顯示,45名晚期膽道癌患者中,免疫合併化療的整體反應率超過3成,平均存活期達15.8個月。過去晚期膽道癌存活期難突破1年,免疫合併化療爲「難治」的膽道癌帶來新突破。

免疫治療結束後,患者免疫系統仍會持續發揮抗癌作用,延長病人存活期。不過黃怡翔提醒,免疫合併治療可能出現皮疹、腹瀉、肝功能異常等副作用,若療程中出現相關症狀,應儘速告知主治醫師,根據臨牀狀況調整治療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