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教材留一手? 學者:臺灣企業恐被國外大家族買光
近年家族爭產事件時有耳聞,才讓不少企業的接班問題浮上臺面。政治大學講座教授司徒達賢表示,過去來自國外的管理學教科書多半強調經營權要與所有權分離,但實際上,外國最擅長的內容卻是家族治理,「若臺灣企業再不重視,未來只有全部倒掉,或者通通賣給國外的大家族。」
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臺灣董事學會20日共同主辦「家族企業高峰論壇」,被譽爲國內「管理教育之父」的臺灣董事學會理事長許士軍致詞時提到,過去學校只傳授「產銷人發財」等管理知識,卻沒提到權力分配等問題,彷彿企業永遠都處於太平盛世,但實際上,企業總有一天會面臨改朝換代,因此很多企業在第一代有着亮眼成績,到了第二、第三代便開始沒落。
安永會計師事務所董事長王金來則直言,家族傳承絕對不只是一個家庭的問題,而是社會問題、經濟問題,甚至是國安問題,他說,家族企業很多都有百年曆史,在國外多半可以成功傳承,在臺灣卻引發不少問題,讓外界看笑話,因此當下企業家有不少策略、想法都必須設法轉動,接班事宜不能單純只想到租稅規劃、法律等問題。
對此,司徒達賢向臺灣企業開出1帖藥方──家族控股公司,家族成員手握控股公司股票,再由該控股持有上市櫃公司股票,平時先由控股公司取得投資上市櫃公司的股利,之後才轉發給家族各成員。此外,還必須透過家族憲法(章程或股東協議)明定,家族成員股權只能在家族內流通,不得轉賣外人,藉此確保家族影響力。
針對過去教科書中提到「經營權、所有權分離」的作法,司徒達賢認爲,企業由家族治理會更好,直言一般專業經理人持有上市櫃公司股票不多,根本不會將眼光放遠,幾乎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設法向董事會交差,全在炒作短線,「如果都是短線投資人、來來去去的專業經理人,誰還會想到10年後,公司又不是我(經理人)的,我不掏空就很好了。」
司徒達賢分析,臺灣家族接班有二大困境,首先,與外國相比,臺灣人較無法面對死亡議題,導致第一代即使年過8旬,仍認爲接班時間尚早,彷彿自覺壽命可達120歲,一旁衆人也不敢主動提起接班話題,深怕因此觸黴頭。再者,臺灣人不願誠實表達心中喜惡,對不同子女都透露「我最欣賞你」訊息,一旦離世,子女都自認獲得上一代青睞,才導致互不相讓,上演爭權戲碼。
安永圓方國際法律事務所合夥律師闕光威則提醒,遺囑是企業傳承接班的重要文件,可以讓企業家在過世後仍可支配財產,並確認身分等法律關係。因此,若企業家認爲某些關鍵性財產不宜提前分配,或者某些特殊身分不適合曝光,就需要透過遺囑分配財產,或者進行身分確認,不過,應注意特留分的限制,以及遺囑執行人的指定等事宜,確保本身意志最終可被實現。
「外國最厲害的東西,就是不在教科書中出現,只告訴我們經營權和所有權要分開,家族企業都自己搞。」談到臺灣企業管理教育,司徒達賢不禁抱怨,全球上市公司約7、8成由家族掌控,未上市公司更是如此,在外國,很多家族企業都是百年企業,相關經驗卻未見於臺灣教科書,自己則是研讀各種國外文章、實例後,才拼湊、摸清相關訣竅。
司徒達賢更直言,臺灣所有企業都會面臨家族治理問題,一旦處理不好,導致最終面臨求售窘境,恐怕會被背後有龐大家族治理的外國企業一一介入,直言「臺灣企業再不重視,未來只有全部倒掉,或者通通賣給國外的大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