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在大陸》機遇與挑戰-以大陸高校藝術設計類臺灣籍教師爲例
閩南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臺籍老師李姿瑩(中)指導學生唱歌仔戲。(資料照片)
近年來臺灣人從原本單純的投資興業,到現在有許多人在大陸的高校與科研單位任職。臺籍教師從初期的自然科學與經濟類領域爲主,到逐漸有人加入人文與社會科學,再到現在許多藝術與體育類的臺籍教師在大陸高校教學與服務。本文以大陸高校教育發展與現狀爲出發點,探討藝術設計類臺灣籍教師所面對的機遇與挑戰。文中以筆者自身的經驗爲樣本,再加上天津、重慶、四川、福建、浙江、江蘇、廣西等地的藝術設計類臺籍教師的訪談,轉化出臺灣籍教師的職業領域發展藍圖,爲後續相關的研究領域提供樣本。
關鍵詞:海峽兩岸;兩岸融合;臺灣籍教師;藝術設計
自1987年開始,海峽兩岸同胞隔絕將近四十年的狀態終於被打破,兩岸關係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兩岸先從恢復探親,再到投資與商務往來,從文化交流,再到近二十年來有許多臺灣同胞到大陸工作。本文以大陸高校的臺灣籍藝術設計類教師爲例,從發展現狀出發,討論政府政策、工資福利、科研、社會服務與展覽獲獎、職稱評定等,與臺灣籍教師所切身相關的權益。有人說:人的成熟,一半是對美好事物的追求,一半是對殘酷真相的接納。此篇文章的誕生初衷,就希望爲在整體高校職場環境中,相對弱勢的藝術設計類臺灣籍教師,提出些有幫助的建議與方向,也讓藝術設計類臺灣籍教師未來的路程更順遂,爲海峽兩岸的和平創造美好的未來。
1發展與現狀
根據資料,大陸於公元2000年前後,因社會的轉型需求,開始推行大學擴招,擴招之後,根據教育主管部門所劃分的雙一流、985、211、一般公立、私人民辦等大學開始需要大量的教師。因此每間學校開始吸收各門類的教師,後來因爲相關政策的開放,臺灣籍教師從福建省開始逐漸往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擴散,再後來連青海與內蒙古都開始有臺灣籍教師的身影。但大多都爲自然科學、經濟領域、人文與社會科學,除了前述領域之外,許多高校也向藝術設計領域的臺籍教師伸出了橄欖枝。由此藝術設計領域的臺籍教師也逐漸的出現在高校教育的講臺之上。
然而,藝術設計類本來就是特殊學科,有別於自然科學與人文社科,最基本的判斷就是如同體育類一樣,在高考階段中需要加考特殊的專業項目,再依據專業與文化成績組合後才甄選進入大學。再者,在國家基金的分類中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科基金、國家藝術基金等各種基金。即便國家基金都分類評審了,但是在一個幅員遼闊,人口衆多的地方來說,首先應該解決的是經濟與民生的問題,所以在高校中自然與人文社科,所產生的問題當然優先被解決,因此自然與人文社科類的臺籍教師在職稱與薪資待遇中所遇到的問題自然比藝術設計類少了許多,再加上學科領域的不同,彼此的思維意識與邏輯觀念,本來就會不一樣,例如:筆者在2021年於福建省漳州市所參加的高校教師研討會中提出,藝術設計領域的高校教師不應以論文與國家基金爲評職稱爲唯一條件時,在場就有自然與人文社科類的教師提出反對意見,他們認爲高校教師就應該專注於科研。其實,藝術設計領域教師做出了社會公認的好作品之後,就如同於自然與人文社科類的教師,提出了新的知識概念與發明性的科研項目,一樣是爲人類社會做出貢獻。藝術設計類雖爲相對弱勢學科,但生活中卻處處與藝術設計相關。小到水杯,大到環境設計,有那一項不是與藝術設計相關!但其領域教師,因爲整體社會不夠重視,導致在整體高校職場環境中相對弱勢,直到現在依然困難重重。
另外,現在的高校當然不是隻有教學與研究,不是隻有寫本子發論文、拿基金,還有社會服務。而社會服務從藝術設計領域的高校教師的角度來說,就如同自然與科技類的成果轉化,將自身的藝術與設計作品轉化爲公共領域的設計服務以及藝術文創產品。少部分藝術設計領域的臺籍教師,依託着高校平臺以及廣大的市場與機會,再加上自己的不懈努力,終究還是實現了美好的生活。
2政府政策
2.1涉臺工作部門與工作證
根據大陸政府工作職責,涉臺相關工作部門在中央,有中共中央臺灣工作辦公室、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簡稱國臺辦)、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簡稱全國臺聯),在地方則是中共各省委下轄的臺灣工作辦公室與各省臺灣同胞聯誼會(例如:省臺辦、省臺聯),除上述外還有臺灣同學會以及各民主黨派的涉臺工作部門。前述這些單位任務多是:加強大陸與臺灣間的聯繫,爲的是增進海峽兩岸友誼,幫助臺灣同胞熟悉環境,克服在大陸工作上和生活上的困難,還會根據臺胞所提的需求,對接相關的政府或者企業部門提出政策改進意見或執行建議。簡單的來說,就是爲臺灣人提供在大陸生活與工作上的一切服務。2018年2月28日,國臺辦、國家發展改革委經商中央組織部等29個部門,發佈了《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惠臺31條)的通知出臺後,加大力度鼓勵臺籍教師來大陸高校任教,其在臺灣取得的學術成果可納入工作評價體系,同時也在臺籍教師的科研申請、社會參與、生活便利上提供更多有利融合的政策安排。以筆者爲例,在四川工作生活的十幾年中,就常感受到四川省臺辦與四川省臺聯的幫助和慰問,雖然不見得所有問題都能獲得解決,但至少有專職的部門幫助向上反映問題與心理輔導,哪怕最後還是無法解決,至少有人傾聽。最好的例子就是:港澳臺工作證。
只要是在大陸工作的臺灣人都要在當地勞動與人事保障部門辦理港澳臺工作證,有了工作證,才能辦理社保與相關的入職手續,而辦理工作證需要提供從學歷、體檢、學校事業單位登記、保證書等一系列的證明,且每5年就必須更新換證,甚至每個省都會提出不同的要求,許多臺灣籍教師都因爲工作證的申請或換髮而吃盡苦頭,同時也有許多反映的意見透過省臺辦傳達到了相應的政府單位。因此經過研究,在2018年8月由國臺辦正式發佈新聞,政府取消了港澳臺工作證。根據筆者訪談,此良策的確增加了許多臺籍教師到大陸的發展意願,加強了向心力。有一位在浙江的藝術設計類臺籍教師,就因爲此政策的改進,而願意留在浙江的高校任職。
2.2臺灣居民居住證
早年臺籍教師在工作與生活上基本都依賴着臺灣居民來往大陸通行證(簡稱臺胞證),而臺胞證由剛開始的三個月一次籤,逐漸到半年籤、一年籤、兩年籤,到現在的五年籤。由單張紙本的形式,進化爲類似護照的冊頁,再到現在的卡式。臺籍教師因爲臺胞證的時限拉長,基本上再也不用擔心臺胞證簽註到期,爲後續在學校與家庭生活上造成困擾。就算簽註到期,因爲整體審覈的放寬,所以只要透過公安機關的出入境管理部門,自備簡單的數據之後就可以輕鬆獲得簽註。臺胞證的進化與放寬也象徵着大陸整體社會對於臺灣人的開放與信任態度。但計劃總趕不上變化,隨着許多臺胞來越深耕大陸社會之後,臺胞證在大陸社會所能應用的範圍就越來越不方便。從搭飛機到辦理銀行賬戶與手機號碼,都需要證件號碼,而臺胞證只有8碼,這直接造成了社會服務上許多的困難。直到2018年9月出臺了臺灣居民居住證(簡稱臺居證),臺居證的號碼就有18碼,臺居證是臺胞在大陸使用的身份證件,是爲解決臺胞在大陸學習工作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方面便利化問題。但是,這也是僅解決一般臺胞衣食住行的問題,藝術設計類臺籍教師在學校與公務機關的行政系統中,一旦需要註冊或者更新時,鍵入臺居證的18碼依舊是無效(身份證格式不正確)。雖然,公務機關經過溝通後,可以通過後臺以人爲修改的方式進行補強,可是溝通起來常常是曠日廢時,很大程度地消磨了藝術設計類臺籍教師的工作熱情與效率,限制了發展。(圖1)
2.3編制
衆所周知,獲得「編制」是爲大陸公部門相關的工作中最好的福利政策,有了編制才能分配到住房,有穩定的薪資與保險福利,甚至職稱晉升的支持,在許多的高校中,有編制甚至能代表着工作上鐵飯碗的保證。根據新聞查閱,大陸目前僅開放北京、天津、福建、湖北、浙江、江蘇、廣西等地允許臺籍教師申請編制,再根據訪談中得知,目前只有福建、浙江、廣西的藝術類臺籍教師獲得編制,其他地方的藝術類教師都爲年薪合同制或者享受編制待遇的合同制(非編)。
其實,編制這兩個字很大部分的限制臺籍教師的發展意願,沒有編制的臺籍教師總是吊膽地過着日子,很擔心合同契約年限到了之後,學校會不再續聘。更有甚者覺得,既然沒有編制,自然也不會花心思在教育事業上,入職之後,只關心個人事業,時間到了就走人。間接造成整體教育與研究的惡性循環,以及許多高校對於臺籍教師的不良觀感。雖然,這幾年各省的勞動與人事保障部門對於編制的改革聲音不絕於耳,但整體高校教師對於編制依然需求強烈,同時也影響了臺籍教師的求職意願。以筆者爲例:從2010年先以外聘教師入職,之後學校人事部門打了許多次報告給省勞動與人事保障部門,但始終在政府政策上沒有獲得編制支持,學校最後只能以享受編制待遇的非編人員,爲聘任條件。短期來看沒有問題,卻治標不治本,一旦時間拉長之後,相應的薪資調整、職稱晉升、退休金髮放、健康保險、住房保障其問題都會一一浮現。另有一例是,任職某高校藝術類臺籍教師,歷經千辛萬苦之後終於升至副教授職位,但人事合同籤的是有年限制,因爲沒有編制,學校在合約到期之後,不予續聘,只好解職離崗。
上文所述,這其實是所有臺籍教師都會遇到的問題,只是藝術設計類臺籍教師所身處的學科都較爲弱勢,自然在學校與整體社會的層面中,相對不被重視,其解決的速度與力度就會相對薄弱。如果臺籍教師的編制能在各省的勞動與人事保障部門解決,或者在後續政府政策的實施中給予平衡,這應該能大大的吸引優秀的臺籍教師入職各類高校。
2.4國家藝術基金
在國家基金的分類中有:自然基金、社科基金、藝術基金。藝術設計類臺籍教師相關的國家藝術基金是由政府設立,同時允許國(境)內外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捐贈。用旨在推廣藝術創作、打造和推廣精品創作、培養與繁榮藝術人才、推進國家藝術事業良性發展的基金。因此,如能獲得國家藝術基金的支持,就代表着個人藝術事業就能在政府層面獲得相應的肯定。所以,無論是個人的藝術發展,或者是高校的職稱評定,基本免不了需要國家基金項目的支持。
而國家藝術基金遲至於2018年7月新聞中才公佈,允許臺灣籍申請,再到2019年4月才正式開放臺灣籍申請,而同是國家基金的自然基金,早在2007年5月就有新聞報道開放臺灣籍申請,甚至國家社科基金都在2017年5月都開始接受臺灣籍申請,相比之下藝術設計類臺籍教師所起步的條件,就都晚於自然科學類和人文社科類。
目前筆者認識的藝術設計類臺籍教師中,尚未有人申報成功獲得國家藝術基金。根據訪談,原因整理如下:
(1) 國家藝術基金,直至2019年4月纔開放臺灣籍申請,但青年項目門檻爲40歲。在現代社會環境中,衆所周知,藝術設計類的人才所養成的時間週期本就比較長,根據訪談統計有70%的藝術設計類臺籍教師接近或者超過青年項目門檻,不符合申報條件。
(2) 根據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於2019年11月27日所發佈的新聞稿,共有19位臺灣藝術家申報2020年的國家藝術基金青年項目,後因爲疫情原因遲至2021年7月才發佈立項公告,但公告時臺灣藝術家卻無人通過。雖然,相關單位並沒有公開公佈評審標準與過程以及不通過的原因,但根據筆者訪談,有可能是當時港臺與大陸的關係緊張以及申請的創作題材與論述理由較不符合要求所致。
(3) 國家藝術基金除青年項目外,還有一般項目。根據2021年9月13日所發佈的通知,一般項目現在只允許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地(大陸)戶籍或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永久性居民身份的中國公民申請參與,直接排除了臺灣籍申請一般項目。因此從現況來看,藝術設計類臺籍教師發展所受的限制,從政府政策層面,也相對難以突破。
由上所述,國家藝術基金的申請對於藝術設計類臺籍教師依舊是漫漫長路。既然國家層面的路不通,那省或者市的情況是否健全?根據訪談,其實省與市的情況也相對不樂觀,現在很多省市都會出臺相關的基金政策,但許多相應的條件都一樣不允許臺灣人申請,當然也有少數省市出臺只針對臺籍人士申請的專項基金申請,例如:福建省社科基金臺灣籍專項、江蘇省建設系統基金,但也相對的少數。
在2021年參加的高校教師研討會中,就有其他類教師建議筆者,改以自然基金或者社科基金爲研究方向,以應付高校的職場環境。但此方法不也就違背了,當初遠渡海峽來大陸任職發展的初衷了嗎!人才需要分類,發展才能均勻,社會才能共同進步。但是現在大陸高校的職場環境,主要是因爲用賽馬的標準來看耕田的牛。身爲高校教師的我們應該是與學校共同成長,一起進行改革,這也是藝術設計背景的筆者,在經歷過許多困難之後,願意將這些經歷轉換成文字與大家討論的重要原因。
2.5小結
不可否認,通常會從事藝術設計相關工作的人,大部分比較浪漫與閒散,浪漫與閒散也是成就藝術設計的原因之一,因此大部分藝術設計類臺籍教師性格中多多少帶着浪漫與閒散,所以在面對政府政策相關的事務時,所表現的態度就會相對消極和不願意被條條框框所限制,這也在某種程度上說明在編制、工作證、國家藝術基金、臺灣居民居住證等問題上藝術設計類臺籍教師相對不適應與吃虧的原因。另外,每位臺籍教師在選擇大陸高校時,會因爲各種因素再加上地域性的區別,而產生不同的選擇情況,例如:福建省對臺灣籍教師政策上就優於其他省的對臺政策,導致許多臺籍教師優先選擇任職福建地區的高校。然而,爲了補足這些差異,每個省也在不斷地出臺相關的支持政策,例如:四川省在2018年推出的川臺70條優惠政策,川臺70條確確實實爲臺灣籍教師提供政策上的扶植,但也是僅限於四川省。而在本段所談的編制、工作證、國家藝術基金、臺灣居民居住證,其實就是說明着所有臺籍教師對於在大陸整體工作的適應過程。我們知道,政府每每出臺各項政策,其實會牽涉到許多方方面面的問題,每次的調整或者修改,從國家至省到市、縣、鄉,都是一項大工程。臺籍教師在大陸任教多年,其實都能逐漸體會,政府在其中的不容易和艱辛,也都能有同理心的去配合與調整。但目前從國家的層面來看,整體依舊以科學發展與社會民生問題爲優先導向,雖然有中央出臺的惠臺31條當作基礎,但如果政治上出現緊張的氛圍,與思想意識相關的藝術設計類就會被排除,所能分配到的資源本就會相對不足。而藝術設計領域的教師,又在目前整體以發表論文和科學研究爲導向的高校中更爲相對弱勢,再加上性格中的浪漫與閒散,以及臺灣籍的身份之後,就是弱勢中的弱勢。如此以往,再加上教師之間的負面消息的口耳相傳,就間接地影響了,目前還在臺灣島內的藝術設計類教師來大陸發展的意願。
3工資福利
3.1薪資
目前在大陸的高校目前所實行的大多都是績效工資制。簡單的來說,就是以教學、科研工作量、學校經費收入爲基礎方針,由此訂定教師工資額度的分配方式。根據訪談,在不限制職稱,不限制地方普通高校和中央普通高校的情況下,藝術設計類臺籍教師平均月薪約爲8千6百元(不扣除五險一金) 。另外,藝術設計類臺籍教師還有些是年薪合同制,例如:14萬元的年薪,再分到每個月發放。其實討論這個項目也很複雜,因爲個體之間的收入差異很大,不同專業和系所收入差別也很大,所在學校的級別與地理位置也有關係,甚至在簽訂人事合同中訂定的條款也不一樣。在訪談中有月入5千元,基本入不敷出的,也有人月入1萬2千元。整體來說,藝術設計類臺籍教師的工資不高是沒有異議的。根據數據收集,大陸高校正常副教授平均月薪約爲1萬2元。而目前藝術設計類臺籍教師大多都爲講師,只有少數是副教授(本文後半段會探討原因),在大陸各地物價與房價逐漸升高的態勢下,其生存壓力巨大可想而知。而且藝術設計類臺籍教師任職的高校多爲綜合性大學,此類大學多依靠本身的優強勢學科而起,藝術設計類學科多爲附屬,自然不容易得到人事與科研經費,反映在工資上就相對不足。
薪資中還有另外一個部分就是年終獎金,此部分基本上也是跟教學與科研掛鉤,少部分高校在制度上還相對完善,教師對外參加美術展覽或者獲得獎項可以計算進年終獎的分值範圍。根據統計,藝術設計類臺籍教師年終獎金平均在1萬5千元,少部分則可以領到3萬。從此數據看來,其所獲得的薪資還是遠遠落後其他類高校教師,以正常的綜合性大學來說,能領到10萬元年終獎金的教師,大有人在。(此部分表格因保護教師隱私,僅以文字說明)
3.2使用空間(住房和工作室)
此部分與薪資討論中所看到的問題,在本質上還是會相同,牽涉到了教師所在的學校級別、區域位置、個人條件以及當地政府政策。以住房爲例,目前大部分藝術設計類臺籍教師,基本定居於教職工宿舍,臺灣籍教師因爲遠離家鄉的關係,通常所任職的學校通常會藉以教職工宿舍作爲安頓,而這類的職工宿舍環境與生活條件尚算中等,在訪談中也有教師認爲住宿條件太差,自行在外租房生活。當然也有很少一部分的教師,在學校任職有一定的工齡之後,學校依據職稱與工齡分配了福利房。這類教師所生活的地區都在四川、福建等地區的學校,這也跟地區的用地環境與學校的腹地有很大的關係。
另外,藝術設計類臺籍教師還有一個需求,就是需要工作室進行藝術創作或者設計工作,在訪談中除了少數任職於專業藝術院校的臺籍教師由學校分配工作室之外,其餘在綜合性大學的臺籍教師都沒有學校所提供的專業工作室。這無疑是限制了藝術設計類臺籍教師在教學與研究的發展,因爲申請藝術類基金或者參加美術展覽或者設計比賽時,都需要空間來進行創作或者演練,沒有創作的空間,相當於要做科學研究時沒有實驗室,沒有實驗室那來申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就像在前文薪資環節提到的原因,綜合性大學多依靠本身的優強勢學科而起,藝術設計類學科多爲附屬學科,在使用空間與能獲得經費就相對減少。所以大部分藝術設計類臺籍教師只能自費在外租賃空間,進行創作或者演練,若遇租賃糾紛或者環境問題,在不瞭解法律與公安系統以及當地居民生態的情況下,只能以息事寧人的態度,自認倒黴的結果爲收場。
3.3安家費與探親交通費
許多高校在引進人才時會給予安家費(或引進人才津貼),這類費用一般來說,就是給那些外地來本地做事的人,在家庭、生活、工作的補貼費,也算是福利的一種,但並不是所有人都有資格領這個費用的,而且這類費用在發放時,也又分爲一次領、按月領、按年領等各種領取的方式,甚至也會跟隨着當地稅務機關的規定而有所不同,全憑教師在入職時與學校的人事單位所討論而產生。在訪談中藝術設計類臺籍教師只有四成的教師有安家費,最高爲20萬,最低只領到2萬,而超過一半的教師在入職時沒有安家費。在訪談中多數教師提到了當初會來大陸高校任職,多半是因爲取得學位後,因爲不想單純的當藝術家或者進入設計公司任職,再加上臺灣島內高校職場環境又相對不佳,在先求有,再求好的情況下選擇了任職大陸的高校。更有教師表明,高校在招聘廣告中多會標示給予多少安家費,但實際到了入職階段,就會因爲臺灣籍的身份而變成一事一議,加上相對弱勢的藝術設計學科,能拿到的安家費自然就不多或者沒有。
關於探親交通費的部分,臺籍教師與大陸教師在交通上最大的不同是隔了一條海峽,其往返方式只有船舶與飛機的方式,其方便程度與時間效率,應以飛機爲最高效率,但飛機的費用相較於其他方式都爲最高。因此在許多高校都會爲臺籍教師提供探親交通費,但此類費用也牽涉到級別、位置、個人條件和當地財政政策甚至入職時學校提供的條件。此部分從藝術設計類臺籍教師來說就更爲弱勢,根據訪談能獲得探親交通費補助的比例上只有三成,而金額上大多以年爲單位,平均爲2千/年。而且此類費用按現在高校的財務管理方式,必須先以公務卡購買然後憑刷卡證明和發票以及登機證覈銷。如果是從臺灣買來回機票,提供臺灣的刷卡證明和發票就不予覈銷,就有教師說這其實是個看得見卻摸不着的福利。
3.4小結
筆者在薪資福利的環節中,會談工資結構與來源和住房以及工作室,主要是在訪談中,因爲是藝術設計類臺籍教師在高校職場中常有爭議與缺失的部分,而安家費與探親交通費是有別於其他大陸籍教師的特殊條件。雖然,如前文所提會有級別、區域、個人條件、政府政策的影響。但總得來說藝術設計類臺籍教師還是相對的弱勢,在唯成果、唯論文的體制大環境中,藝術與設計通常不容易出成果、出論文,自然所能擁有的福利就相對減少。再加上藝術設計類臺籍教師通常在自我管理上其實較爲散漫,根據訪談大約只有二成的教師有公務卡(核發公務卡也與學校和地方銀行財政管理的態度相關),然而只要在與學校經費相關的核銷時,基本都需要使用公務卡,沒有使用公務卡在財政審覈上基本都不予覈銷。以此來說,藝術設計類臺籍教師期也需加強自我管理,展現出相應的態度給學校,例如爭取公務卡的核發與使用。最後,本文之所以沒有談教師證、五險一金以及工會服務,是因爲在法律上已經規定了相定的義務與條件,學校與教師本就該有義務與責任去遵守,所以不在此次的討論範圍。
4科研
4.1學術環境
藝術與設計其實不是單單的只有操作的項目,還有理論的方面,例如:美術史、設計史、美學、哲學、藝術管理、展覽策劃等與人文社科研究交叉的研究方向。國家爲彌補此方面的不足,在國家社科基金中還有藝術學的專項,或者省市也有藝術理論類基金的研究經費支持,用以提供相對理論和系統化的藝術設計學研究。但不論是國家社科基金或省市藝術學理論的專項研究中,只有很少的藝術設計類臺籍教師獲得支持,原因有下:
(1) 目前藝術設計類臺籍教師雖然大多數有博士學位,但本質上還是以藝術創作與設計爲主,學術的研究與論文的撰寫本來就不是強項。
(2) 在藝術學的理論中,其論述核心多與人文社科等領域重疊,因此一旦進入學術評審的環境中,所能展現學術論點與思辨的能力,或者質化研究、量化數據調查,基本都會遜於人文社科的學者,評審上本來就不具備優勢。
(3) 在調查中藝術設計類臺籍教師大多數都在綜合性大學任職,而綜合性大學本身又依靠某些優強勢學科而起,在科研上對某些學科傾斜太嚴重,導致資源不足,例如:某高校在圖書館的資源庫中,竟沒有購買相應的電子期刊資源庫,教師發表論文後,還需另外自費檢驗期刊的真實性以作爲考覈依據,也無法查閱相關的藝術研究文獻,長此以往教師會失去了科研的熱情,選擇就此躺平。
4.2論文發表
在高校的職場環境中除了教學之外,另一個就是論文的發表,而論文的質量與刊載論文期刊的等級,也和職稱與年終考評掛上鉤。所投稿的期刊如果能在SCI、SSCI、A&HCI、EI、CSSCI(南大核心)、中文核心期刊(北大核心)、CSCD(中國科學文獻服務系統)等科技文獻檢索工具中被收錄,代表着論文的質量有着專業機構的背書。雖然SCI、SSCI、A&HCI、EI等期刊所投稿的門檻與限制相對自由,但多爲數、理、化、農、林、醫、生物等以外文爲主的科學研究領域,藝術設計類臺籍教師自然不太可能跨領域的撰寫論文。那國內的CSSCI、中文核心期刊、CSCD是否相對容易發表呢?其實也是看教師所在的高校人事與科技部門的認定。一般來說,綜合性高校多以科學研究領域佔大多數的CSSCI爲認定標準,不採納中文核心期刊或CSCD,而CSSCI中與藝術設計相關的期刊又極爲少數(表3),在僧多粥少的情況下,對藝術設計類臺籍教師在論文的發表上,增加了相當大的難度,目前在訪談中只有1位教師在CSSCI發表過論文。
根據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綜合評價研究院的統計數據,CSSCI(2021-2022)和CSCD(2021-2022)數據庫的來源期刊學科覆蓋完整總數約爲2000餘種,但學科間規模差異較大。其中人文社科領域的來源期刊共計800餘種,約佔期刊總量的37%涉及22個學科。其中,綜合性人文社會科學、經濟學、政治學、教育學期刊數量較多,佔比超過50%,人文經濟地理、宗教學、統計學三個學科來源期刊數量較少,共佔總量的3%。而藝術學排名更爲靠後,共佔總量的1%。此數據是將CSSCI和CSCD合併計算,若單列出許多高校只認定的CSSCI的藝術學期刊估計更低於1%。
在2020年初,教育部、科技部印發了《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該意見主要是要破除「論文至上」的觀念,要高校以此爲突破口,拿出針對性強、操作性強的實招硬招,破除「唯論文」,樹立正確的評價導向。但在訪談中藝術設計類臺籍教師所身處的高校,基本還是以論文爲導向,在訪談中得知,許多高校就算降低期刊要求,只要能發CSSCI就行,但在僧多粥少的情況下,此類期刊單純投稿發表成功的可能性極低。在訪談中就有教師表示有期刊以政審爲理由拒絕臺灣籍教師投稿,就算能投稿,也會因爲只有講師職稱(藝術設計類臺籍教師職稱多爲講師),而期刊本身也需要考評、也需要經費,因此更趨向於錄用副教授以上職稱的作者,作爲自身考評支撐依據。還有,在學術環境趨向於內卷化的現在,論文的內涵早已消失,更多的是發表之後的考評效益。因此常有狗急跳牆的教師透過雜誌社或者中介以買論文的方式進行,除了2至3年的等待期之外,還必須付出高額費用,但總是有人趨之若鶩。由前所述,此爲違法行爲絕對不可行。所以,現在藝術設計類臺籍教師目前只能投不在學校認定範圍,門檻較低的非核心期刊,作爲個人學術認證依據。
4.3經費來源
藝術創作與設計工作需要經費支持,同樣的科研也需要經費。在訪談中,多數學校都有經費支持藝術設計類臺籍教師對於科研的研究經費,有些是在入職時就提供科研建設費,有些是任職時有校內藝術研究專項的科研經費,還有些如能獲得校外基金支持時學校會在給予相應經費的後補助。但整體來說藝術設計類臺籍教師,因爲自身學科多爲藝術創作或者設計實踐,所以能領到的經費補助就相對減少。以筆者爲例,所在的學校有社科基金藝術專項,若能通過審覈,只有1~2萬元的經費補助,這與校內自然基金或者社科基金的正式項目所補助的經費,實在是小巫見大巫。後來在訪談中得知,天津與重慶的藝術設計類臺籍教師就有獲得7萬與10萬元科研建設費,雖然還是無法正式地與其他學科的經費相比,但已經與其他學校的臺籍教師處境來看已經相對優渥。
4.4小結
大陸的高校總體經費來自於學生的學費、個人和企業的捐贈、自籌的經費以及政府財政撥款(公共財政預算)。在相關的評審條件中,除了辦學成效與社會服務工作外,科研的成果與論文的發表,會影響學校的等級,等級就意味着整體經費,這就使得大部分高校依然重視科研成果與論文發表。其實重視科研成果與論文發表本就應該是高校經營的重點,但在此其中任職的藝術設計類臺籍教師處境就相對尷尬,身份上身爲學校教職工本就應該配合學校出成果、發論文,但其自我本質上又是以藝術創作或者設計爲主。如果遇到明事理的領導,職場尚能過得舒心些,若遇到不明事理的領導,職場生涯就不太平順。在筆者認識的臺籍教師中,就有人在10年間換了3間學校任職,此情況除了教師個人的處世方法外,亦有在學校制度與科研上無法有建樹相關。
5社會服務與展覽獲獎
5.1社會服務
在臺灣的高校中常有產學研合作的項目,鼓勵教師與外面的企業接軌,將科研或者設計成果進行轉化,但臺灣在此類的合作中,公辦高校通常準備的手續與資格審查相對曠日廢時,提供的條件也不甚理想,以致成效相對不彰。民辦大學進程會相對快一些,態度也積極,其效果會相對較好。而在大陸的高校,產學研合作的項目還有一個名稱爲社會服務,無論是公辦或者民辦的大學都會鼓勵社會服務,只要教師能爲學校引進資源創造平臺,或者教師在外自行創業,又或者教師在外與企業進行成果轉化,學校從上到下基本都會開綠燈予以通行,甚至配套相應的資金與場地,幫助教師進行社會服務。因此,當藝術設計類臺籍教師換下教師的制服之後,在社會上就是藝術家或設計師,根據訪談有五成的藝術設計類臺籍教師,有社會服務的經驗,其內容有文創產品開發設計、室內空間設計應用、環境規劃設計、建築設計、藝術品的銷售或者其他產業的服務等,若除開學校所發的工資,有人年收入可達30萬,雖然與自科學類或者社科經濟管理類的社會服務動輒百萬的收入相比,還是略爲遜色,但在經濟自由的程度上,已經算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了。
5.2展覽獲獎
以美術展覽來說,在大陸最高的獎項是五年舉辦一次的全國美展,而全國美展一般是通過各地的美術家協會(簡稱美協),一層一層的由地方到省市逐步的篩選出作品,再進入全國評審,因此能選上全國美展都是相當不容易的事情。在專業高校的職稱評審或者加入各地方的美協組織,入選全國美展甚至能成爲強而有力的加分項目,帶來的效果不言而喻。藝術設計類臺籍教師在目前現行的制度中,被劃入港澳臺與海外華人展區,這就意味着不需要通過層層的篩選機制能較爲輕鬆地選上全國美展,以2019年的第十三屆全國美展港澳臺與海外華人展區來說,徵稿數量只達667件,入選作品共計288件,其中香港作品76件、澳門作品52件、臺灣作品77件、海外華人作品83件,這相比於其他類別動輒上萬件的徵選來說,其入選率其實是很高的。如前文所說,只要能入選全國美展,基本意味着有專業的協會爲藝術家與作品背書,在藝術的道路上有着一張優良的通行證。
當然,全國美展只是其中一張通行證,並不能代表所有的事情。在大陸因爲市場大,需求多元,是金子就會有發光的機會,就算不入選全國美展,只要多參與校內外的各項藝術活動,尤其各省市常有許多專門針對港澳臺人士的展覽徵件,作品獲獎與被畫廊和經紀公司看見的概率大增。再加上由藝術設計類臺籍教師轉換身份之後的藝術家或設計師,通常在外爭取發表機會時,常因其背後的高校教師光環而受到畫廊與設計公司的青睞。在訪談中,多數藝術設計類臺籍教師都表示,因其高校教師與臺籍身份的融合,而在個人的職涯發展因此受惠,獲得不俗的成績。
5.3小結
當初會願意離鄉背井,跨越海峽到大陸高校任職的藝術設計類臺籍教師,多半是因爲看見了臺灣島內所消失的機會與市場。再者,臺灣目前的藝術與設計生態環境中每當有機會時,論資排輩又是一件常常發生的事情,再加上整體的經濟下滑與產業的人才擁擠,年輕的藝術設計類人才,能獲得的資源與機會明顯不足,再有才華或者非常努力都不容易被看見。因此臺灣的年輕人若不願意繼續在內卷的漩渦中掙扎,到祖國大陸發展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以本章節的社會服務與展覽獲獎所談的市場與機遇來說,藝術設計類臺籍教師只要願意拋開成見,深耕在地的環境,遵守當地法令法規,通常在收入上都能有不錯的成績。再加上只要熟悉展覽與各地美協的運作方式,在藝術表現與個人名望上都會比在臺灣時獲得更多肯定。
6職稱評定
6.1學校條件
現在大陸高校職稱一般爲: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少部分高校在講師與副教授之間還增加了助理教授(臺灣的高校多有此職位)。從助教開始每進一階,都意味着工資與福利以及社會名望的提升,因此進入高校任職的教師都不莫望着職稱的評定與後續的晉升。根據2017年2月教育部、中央編辦等五部門聯合發佈《關於深化高等教育領域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的若干意見》。《意見》中明確說明,高校教師職稱評審權,全部下放至高校,由高校自主規範職稱評定,再報教育主管部門備案。由此開始,許多高校自主進行着職稱評定與人才改革,如文前所述,大陸籍教師進入高校任職之後都是奔着職稱晉升道路向前,想當然爾,臺籍教師肯定也是在此道路上努力奮鬥。但許多高校在拿到自主評審的權利之後,都依據着本身強勢學科的發展而量身定做,有利於強勢學科的晉升條件,例如:在臺籍教師聊天羣中就傳過,某高校以體育和健教衛生專業起家,無論是哪個專業,要評上高級職稱都要獲得相應的體育獎項或者體能測驗。這或許是朋友之間的玩笑話,但其實是反映綜合性大學在學科之間的傾斜與不平衡。很多高校在學校介紹的頁面中都會特別說明:本校學科全面,特色鮮明,涵蓋理學、工學、經濟學、管理學、醫學、文學、教育學、法學、體育學、藝術學等十大學科門類,學科門類齊全,以優秀綜合類一流大學爲發展導向。但實際查閱相關的職稱評定文件中,又以SCI、SSCI、EI、CSSCI等自然與社會科學類爲主的核心期刊爲主要評審條件,藝術與體育類基本被忽視。回到藝術設計類臺籍教師所面對的處境之中,每個高校職稱評審條件的制定都有其概念與依據,既然身爲學校的教職工,本應按着規定的本子來,查缺補漏,根據學校制定的規矩來評定職稱。但事實是,許多學校在相應的條件中,對於學科之間並沒有分類評審的機制,常用着一把尺去評量所有教師,製作這把尺的人又是集中於某些特定的學科。以課時爲例,在訪談中,某綜合類高校規定必須每年上滿150課時且連續3年,才能獲得副教授的評聘條件之一,看似簡單的規則,卻不適用於藝術設計類課程,因爲在學校的規定中藝術設計類課程多屬於實作課,所謂的150課時必須是理論課,實作課時不予認定。以此爲例,藝術設計類臺籍教師在學科中,本就不吃香,加上臺籍身份發論文與藝術基金的限制,自然在職稱評審中就不佔優勢。
6.2地區差異
職稱評定是大部分高校教師心中最大的期盼與嚮往。在各個高校內卷的情況越來越嚴重的當下,職稱評定會是難上加難。有沒有可能不走尋常路的可能呢?答案是有的!在筆者的訪談中,有兩個省的藝術設計類臺籍教師相對例外,分別是福建與廣西。首先福建省本身在對臺籍人士的支持態度上就相對開放與完整,訪談中就有藝術設計類臺籍教師表示入職時,學校已經承認之前的成果,加上考慮到留住人才與學校整體的發展,因此在不是那麼嚴苛的條件下,晉升爲副教授。而另一個例子是廣西,廣西的高校除了自身所訂定的職稱評審條件之外,另外還跟當地的教育廳有海外人才通道的特殊政策條件,只要有一定的海外或境外工作經歷,再通過相應的條件審查(不一定需要核心期刊),就能取得副教授職稱。由上可知在地區之上是有職稱評定差異,每個地區人才的判定是有差別的,但藝術設計類臺籍教師不管是在臺灣或者大陸,甚至是國外完成了學位,基本都已經具備了相應的藝術能力與學術背景,我們應該想的是,不應該爲教師開方便之門,而是應該思考制度的合理性,適時地調整並改進制度,幫助學校與學科的發展纔是大計。
6.3人才認定
在高校學術環境中多以成果論或者後補助爲執行方向,但這也是建立在學校提供優渥的啓動條件情況下而成。例如某運動選手本身又爲學校專任教師,在學校提供資源的情況下,經歷世界等級的比賽獲獎後,短短几年內由講師到副教授,再到教授併爲其成立研究中心。簡而言之,如果高校學術環境中,能認定教師的成果或者優秀事蹟,自然而然,教師在職稱評審中就無往不利,再舉一例:重慶與安徽某大學在職稱評定的條件中,如能獲得世界等級的比賽,其積分甚至能超越重要的核心期刊論文發表。由本文前述所知,這是建立在學校提供優渥的啓動條件情況下,教師獲得優秀的成績,再輔以相應的制度,進而提升職稱。而根據訪談,除了少數任職專業高校(如四川美術學院)的臺籍教師外,大多數任職於綜合類高校的藝術設計類臺籍教師,沒有配套的創作或設計空間,連展示空間也沒有,更遑論其他相應條件。還有臺籍教師本就是外地人,若想取得成績就必須在當地紮根相當長的時間,取得當地的信任才能獲得資源,而這也是臺籍教師的短板,因爲多數臺籍教師並沒有將家庭與生活重心移至大陸,每年只停留6到8個月,再加上不熟悉地方方言,人事活動能力較弱,不足以深耕當地環境,導致在高校職場中處於弱勢。當然也還有,校地空間不夠,學校地點遠離大城市以致發展受限等,有間接關係。但歸根究底,更多的還是學校在人才認定的方法和補助制度以及臺籍教師是否能表現出,讓相關領導能感覺到願意長期在大陸發展的態度相關。
6.4小結
評定職稱的影響因素,是方方面面的,從國家、社會、學校等層面,以及教師本身的自我要求態度都有關。目前來看,在整體社會面臨着極度內卷的情況下,哪怕是訂得再嚴格的標準,總是有人能達到。以拿鑰匙開門爲舉例,假設評定職稱有10扇門,每把鑰匙都必須經過千辛萬苦的打磨才能獲得,大陸籍教師在相應的政策與條件下,雖然辛苦,但只要努力打開8扇門,就能評上職稱。自然與人文社科類的臺籍教師也很辛苦,要求也比較高,要打開9扇門,才能評上職稱。而藝術設計類臺籍教師面對10扇門,卻沒有打磨鑰匙的材料。就算降低標準爲6扇門,再請問:在沒有鑰匙的情況下如何打磨?如何開門呢?
我們知道目前從國家的層面來看,整體依舊是以科學發展與社會民生問題爲優先導向,所以整體社會與制度基本圍繞着這兩大議題。但藝術設計其實也是牽動着民族的自信與未來發展,以2020北京冬奧的開閉幕式爲例,導演組與設計執行組讓中華藝術與世界藝術融合創新,纔能有如此盛大的活動來展現民族自信。再者,每當自然與人文社會學科有新發明或者新概念要推行時,也需要藝術設計爲其宣傳,讓審美價值更好地承載內在科學與文化的融合價值。因此,藝術設計類教師應該獲得與其他類教師同樣平等的條件與機會,讓民族的自信與未來發展,展現價值。
總結
自1987年開始,海峽兩岸同胞恢復交往已經35年,雖然近年因爲新冠病毒疫情,造成交流相對停滯。但依舊無法阻隔臺灣青年到大陸發展的態度與決心,有不少青年,無懼於島內的壓力,毅然前往大陸奮鬥,其中就有很多的藝術設計類的臺籍教師。但這類教師多數屬於較晚到大陸發展的臺籍人士,因此在各個方面都會相對弱勢,再加上藝術設計類的臺籍教師多是藝術家出身的背景,生活方式與工作態度以及待人處事,本就異於常人,在大陸高校的職場環境也會顯得相對不同。再加上藝術家的性格,所遇到的遭遇與處境,也與自然和人文社科類的臺籍教師有所不同,許多藝術設計類臺籍教師雖看中了大陸的發展機遇,卻忽視了在大陸的生存挑戰,常以前在臺灣或國外工作生活的視角,來應對在大陸的生活,導致了產生各種奇怪的問題,卻又找不到解決的方法。又因,大陸與臺灣在整體政策與制度上有差異,而藝術家本身又自帶浪漫與閒散的性格,間接導致不良的摩擦出現,也因此藝術設計類臺籍教師所需要面對的事物,相比於其他類教師要多出很多。
根據訪談資料,整體形勢以自然與人文社科類爲優先,以至於藝術設計類教師在各項發展指標落後於自然與人文社科類教師,整體趨於弱勢。
總體來看藝術設計類臺籍教師,在社會服務與展覽獲獎的層面上相比於其他類教師還算略有優勢,這是因爲人在滿足生理需求後,總是會需要尊重和自我實現。在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和歸屬感、尊重、自我實現等五類,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排列。簡單地說:如果一個人同時缺乏食物、安全、愛和尊重,因爲生理需要,通常對食物的需求量是最強烈的,其它的層次則顯得不那麼重要。此時人的意識幾乎全被飢餓所佔據,所有能量都被用來獲取食物。所以在不受控制情況下,人生的意義就是滿足口腹之慾,其他什麼都不重要。唯有當人們從生理需要的控制下解放出來時,纔可能出現更高級的、社會化程度更高的需要如尊重和自我實現。而自我實現有很大一部分必須透過藝術與設計來進行轉化與接軌,例如:經濟充裕之後買了別墅之後需要裝修(設計),設計中加入了藝術品,在別墅空間中體現出了屋主的文化內涵和審美高度,讓屋主在人生道路上完成了尊重和自我實現。
有人說:直面現實,接受世界殘酷的一面,是走向成熟必須要經歷的過程,不然,心理上就永遠處於矇昧的幼童時期。藝術設計類臺籍教師既然選擇在大陸的高校任職,其自我心理準備就需要強大起來,因爲世界無論走到哪裡,都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雖然在整篇文章中,舉出了不少不甚理想的例子,但反過來想,不也代表着許多值得發展的機遇和挑戰。
最後,在本次的研究訪談中,因筆者人面不廣,只收集了12位藝術設計類臺籍教師的訪談數據,其中有9位曾與筆者進行過深入訪談且廣泛地交換過意見,雖不能代表大多數藝術設計類臺籍教師的真實情況,但多多少少體現出藝術設計類臺籍教師在高校任職時的酸甜苦辣。在此因爲保護個人資料的關係,不便公開12位受訪者的詳細數據,感謝提供數據的臺籍教師,你們的付出是爲大家建構更美好的未來。(張益升/四川農業大學臺籍教師)
參考文獻
1. 高校副教授工資https://mp.weixin.qq.com/s/xY9farS3aCnmUOZFxitK9w.2022/2/22擷取
2. 趙羣.王金龍.楊開煌:臺籍教師任教大陸動機與適應性實證研究:以浙江爲例[J],臺灣研究,2020(06),P3-13
3. 葉青松.趙柳倩:新時代地方普通高校經費籌集的新思考[J],會計之友,2020(23),P127-133
4. 王孟筠:臺籍教師大陸任教趨勢及其融入問題研究[J],臺灣研究,2019(05),P69-78
5. 鄧啓明.孫海嘯.豐晨曦:擴大引進臺灣全職教師初探[J],現代臺灣研究,2018(02),P62-66
6. CSSCI&CSCD源刊數據透視https://mp.weixin.qq.com/s/Ru9bTIs6PP6yoLpzIKwUgQ.2022/4/23擷取
(本文來源:「兩岸青年」公衆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