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獨是一條死衚衕」 陸媒:民進黨磨掉臺灣民衆耐心
▲蘇貞昌近期接受廣播專訪時表示兩岸關係就像「海灘之鷗」。他說,海灘有一隻鳥在走,這麼大的人在走,人不要去抓鳥,鳥就不會飛,它走它的、你走你的,你欣賞它、它欣賞你,兩個都很好,你要去抓它,它就會飛走。「中國大陸要抓住臺灣的心,不要去抓他、不要去礙他,多給一點鼓勵與空間,一點都不礙事」。(資料圖/東森新聞)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繼公佈「2014對中檢討紀要」後,民進黨主席蘇貞昌提出「海灘之鷗」、「中國加一」說法,遭國臺辦新聞發言人馬曉光直言「民進黨穿『臺獨』的老鞋,走不出兩岸關係的新路」。大陸一篇評論指出,民進黨正在一步步磨掉臺灣民衆耐心。
死衚衕就是死衚衕
《中國臺灣網》報導,大陸「中華文化發展促進會研究員」蔡斌評論指出,民進黨1月9日公佈「2014對中政策檢討紀要」,但這部「開年大戲」卻因「獨話連篇」而飽受兩岸主流民意及黨內「交流派」的批評,大家無不對民進黨半年來耗盡人力、物力、財力得出的這個「沒有結果的結果」大感失望。
評論指出,或許是意識到了這點,蘇貞昌又於1月14日接受專訪,試圖就這個紀要做些「解釋」,卻依然於事無補,只是又一次印證了民進黨的「臺獨」步伐始終如一。
蘇貞昌在專訪中以「海灘之鷗」比喻兩岸關係說「海灘上有一隻鳥在走,人不要去抓,它就不會走;若要抓,它就飛走」,隨後他又從「海灘之鷗」延伸爲「中國加一」,稱「不要限制住臺灣的國際空間,臺灣與中國一起在世界上,就是『中國加一』」。這樣明顯的「一中一臺」的表述,無法不令輿論譁然。
2008年以來,兩岸互信逐步加強,「中華臺北」先後作爲觀察員或特邀嘉賓參加了世界衛生大會、國際民航組織大會等活動。充分證明大陸在臺灣參與國際組織問題上,一直踐行着「在不造成『兩個中國』、『一中一臺』的前提下,可以通過兩岸的務實協商做出合情合理的安排」的承諾。
而蘇貞昌卻企圖偷換概念,把臺灣無權加入只有主權國家才能加入的國際組織稱作是大陸在「限制」、「打壓」,這種無視大陸友善、煽動臺灣民衆對大陸敵意的做法,是對兩岸和平發展赤裸裸的綁架,既無法抓住兩岸關係的論述權,更不能啓動民共交流。
蘇貞昌在這次專訪中拋出了好多「抽象概念」,本意是要爲「對中政策檢討紀要」辯護,卻無奈「新鮮詞彙」的瓶子裡裝的還是「臺獨」的「老酒」。他稱紀要是「堅持的更堅持,靈活的更靈活」,但看在兩岸大多數民衆眼裡,只有其對「臺獨」的更加堅持,與大陸交流的誠意與「靈活」卻無從得見。
兩岸真的能像「海灘之鷗」一樣「各走各路」嗎?這符合事實與兩岸主流民意嗎?如若如此,民進黨大張旗鼓地討論兩岸政策又是何苦來哉?蘇貞昌在專訪中稱「臺獨黨綱在整個歷史過程中已經過去,臺灣是主權獨立國家、早已獨立。就像我是男人,不需要天天說我是男人」,其掩耳盜鈴竟然已至如此地步!無怪乎謝長廷要大嘆三聲「恨鐵不成鋼」!
更引人注目的是,蘇貞昌這次接受專訪選擇的是島內面向大陸廣播的臺灣「中央廣播電臺」,其要將自己的「臺獨」主張向大陸喊話的意圖十分明顯。
國臺辦新聞發言人馬曉光在14日的例行新聞發佈會中接受媒體詢問時指出,民進黨頑固堅持「一邊一國」的「臺獨」立場,是其與我們建立正常交流基礎的關鍵癥結所在。
關於民進黨所謂檢討紀要和民進黨的有關表述,蔡斌想指出的是,穿「臺獨」的老鞋,走不出兩岸關係的新路。事實已經證明,「臺獨」是一條死衚衕,無論掛上什麼樣的路牌,死衚衕就是死衚衕。
曾經的「努力」竟是爲何?
回顧「2014對中政策檢討紀要」的初衷,不就是爲了促成民進黨與共產黨的交流嗎?如今繞了一大圈還是回到了「臺獨」原點,既沒有提出結論,也沒有指明方向,民進黨這半年多的「折騰」又是爲了什麼?難道不是爲了重新在臺灣執政?不是爲了抹去臺灣民衆心中對其固有的「臺獨黨」的烙印?
曾幾何時,民進黨兩岸政策調整之聲甚囂塵上,是因爲民進黨已經連續兩次在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中失去多數民衆的選票,是因爲民進黨內越來越多人認爲兩岸政策是其再執政的主要罩門,當然最根本的原因,是因爲島內主流民意厭倦了「統獨」炒作和「臺獨」冒險,希望兩岸和平發展。
只是,民進黨難道沒有意識到,每一次「只打雷不下雨」的兩岸政策調整動作,只是在一次次地強化臺灣民衆心中對其「臺獨」本質的認知?民進黨既想消除臺灣民衆對其兩岸政策的疑慮,同時自己卻又顧慮重重,擔心動了「神主牌」動搖「黨本」,再加上「兩個太陽」蘇貞昌與蔡英文圍繞2016大位展開的權力之爭增加的若干絆腳石,想要像蘇貞昌說的「既堅定又靈活」,這種「兩面都想討好」的事情可能發生嗎?
蘇貞昌在14日的專訪中表示,外界總認爲要看民進黨宣佈統一、放棄「臺獨」纔是新意,「省點心思吧,不要老在這邊打轉」。但有媒體立即反駁說,民進黨這幾年挖空心思、企圖東山再起,卻「諱疾忌醫」、不願去「獨」,還搜腸刮肚地炮製各種模糊概念,以矇騙不知就裡的民衆;一個沒有能力處理兩岸關係、與島內主流民意背道而馳的政黨要登上執政舞臺,才真的是應該「省點心思吧」!
前路在何方?
民進黨人士郭正亮曾在1998年寫過一本名爲《民進黨轉型之痛》的書,剖析了當時民進黨在兩岸路線轉型等方面面臨的種種困難。如今十幾年過去了,該黨的兩岸路線又一次面臨「轉型之痛」,不拋棄「臺獨」就難以獲得臺灣主流民意的支援重新執政,但如何調整卻又束手無策。島內有媒體直言,民進黨甩掉「臺獨」比推翻一個政權還難。民進黨到底要走向何方,兩岸民衆都在看。
民進黨公佈「2014對中政策檢討紀要」前,外界都以爲這將是一個「終點」,卻不料僅是「上半場」而已,這場戲不僅未結束,還引發了後續更大的風波。謝長廷強烈批判民進黨的方向不清楚、不明確,「沒有站在主流價值」,讓人民「無感」,來自民進黨的內部民調也顯示該黨的兩岸政策滿意度只有27%,遠低於國民黨的35%。
另一位民進黨大老林濁水稱民進黨努力這麼久卻沒做成結論很可惜。民進黨前「立委」郭正亮批評不稱「總結報告」只稱「檢討紀要」,位階太低,不具有約束力。
民進黨前臺中市黨部主委陳大鈞呼籲民進黨不能不承認大陸的國際實力,應儘速派中常委或「中國事務委員會委員」和大陸展開對話,以釋出民進黨想在兩岸關係有所突破的善意。
蘇貞昌稱民進黨的兩岸政策「更自信、更周延、更安全也更善意」,但來自該黨上下、臺灣內外的撻伐聲已經證實,這絕對不是事實!
蘇貞昌在「檢討紀要」公佈後立即表示「『中委會』將繼續討論兩岸政策,並規劃舉行兩岸政策辯論」,是否也意味着臺灣主流民意要求民進黨調整兩岸政策的呼聲還會持續高漲?雖然從兩岸關係大局來看,再辦「兩岸政策辯論」值得肯定,只是如果民進黨還是堅持「臺獨黨」不變,又有什麼再「折騰」的必要呢?
更何況,蘇貞昌已經在14日的專訪中說過了,民進黨選舉敗選的原因很多,兩岸政策不是唯一、也不一定是最重要的問題;言外之意就是,因爲兩岸政策不是民進黨選舉的「致命傷」,所以無須調整。這種想法在臺灣民衆看來是自欺欺人,在民進黨內部卻很有市場,不少民進黨人認爲,國民黨執政不力、民調不彰,民進黨選舉壓力減小,無所顧忌。只是,用「比爛」來贏得選舉,是長久之計嗎?
民進黨如此無視歷史潮流的發展趨勢,誤判形勢、失去調整兩岸政策的動力,即使2016年僥倖勝選,也必然會馬上面臨缺乏與大陸互動政治基礎、從而令先前的兩岸各項紅利難以爲繼的問題,這種「上得了臺,卻坐不穩、坐不久」的境地,纔是民進黨最應該擔心的事情。
民進黨對兩岸議題的認知上存在諸多盲點,他們彷彿從未意識到,自己最大的「對手」並不是大陸,而是臺灣主流民意、甚至民進黨自己!民進黨從來都是從內部權力鬥爭的視角來處理兩岸關係,只要是有利於黨主席選舉的、有利於2016的事,全都可以做,相反則一概不理。
沒有從維護臺海和平及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的高度來看待兩岸關係,正是民進黨受到臺灣主流民意拋棄的最主要原因,兩岸若發生衝突,最大的受害者是人民;只有認清這一點,民進黨才能真正明白爲什麼不拋棄「臺獨」,就無法取信於世、重新執政。
民進黨到底要走向何方?等到臺灣民衆最後一點耐心被磨光,也就是這個問題再無提出必要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