碩士畢業成爲二本院校的青椒,第三年我徹底悟了......

我是一位在四線城市的二本大學的教師,自三年前碩士研究生畢業後,我通過激烈的競爭,成爲這所學校的一員。三年的時光,如同一部跌宕起伏的電影,我有幸在高校的多重角色中輾轉,也讓我對 「 尷尬處境 」 有了更深的體悟與反思。

在這段時間裡,我目睹了新入職的碩士與博士們截然不同的工作狀態。碩士們常常需要承擔許多額外的工作,如兼職輔導員、院系辦公室的日常事務、實驗室的管理,甚至是院系檔案的管理和安全監督等。

而博士們則相對輕鬆許多,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自己的科研項目中,甚至有時間去規劃自己的生活和未來,比如撰寫研究計劃、尋找人生伴侶、組建家庭等。

在衆人眼中,大學教師常被描繪成一幅令人嚮往的畫卷:高學歷的精英匯聚,享受着悠長的寒暑假期,職業身份光鮮亮麗。然而高校的碩士研究生所承載的辛酸與不易,卻往往不爲旁人所洞悉。在此我想分享我這三年來的職業成長經歷以及心路歷程,希望能夠與同行們產生共鳴,共同前行。

第一年:新鮮感十足,充滿幹勁

記得初來乍到,一切都是那麼新鮮而充滿吸引力。我積極跟着老教師聽課,融入教研室,參與教研室的各項活動,因爲我們教研室十多年來未招新人,我一來當然就被當作最佳人選作爲教研室 「 秘書 」,集體備課記錄、打印複印、跑腿送材料、開會坐場、組織教研室集體活動、整理成績等都轉移至我身上。當時因爲我是新入職第一年不能上課,所以這些雜七雜八的事我也未覺得繁瑣,儘管忙碌,但那段時光的自由與充實,讓我甘之如飴。

第二年:當 「 後媽 」 稍有慌亂,但能 hold 住

由於晉升中級職稱的必要條件之一是需具備學生管理經驗,我因此被指派爲院系輔導員,接替一位即將繼續深造博士學位的教師所負責的班級。該班級的學生即將由大二升至大三,此前已歷經兩位輔導員更迭,我是他們的第三任輔導員。

在這一年的時間裡,除了授課任務,我還要學習負責處理各種學生事務,除了學校常規的各項學生事務和關於輔導員的會議,還有院系一週一次輔導員例會、兩週一次學生班會和檢查學生宿舍,還有數不清的學生矛盾處理和談話。隨着時間的推移,我開始發現即便下班回家後,也時常有學生事務需要處理。企業微信顯示平均每週處理 800 餘次工作會話,花費 350 分鐘左右。

第三年:三頭六臂,疲憊與堅持

機緣巧合之下,我被借調至學校新成立的行政部門。這一變化,讓我同時肩負起了教師、輔導員和行政人員三重身份。每一天,我都在不同的角色間切換,忙碌得幾乎喘不過氣來。教學、學生工作、行政事務 …… 每一項都需要我全力以赴。我不僅要應對畢業生的就業壓力,還要克服新部門啓動階段的種種困難,同時,我必須確保我的本職工作 —— 教學 —— 不受影響。

這一年,工作與生活的界限幾乎消失,即便在家,我也常常忙於接聽電話或回覆信息,疲憊不堪。企業微信顯示平均每週處理 1300 餘次工作會話,花費 700 分鐘左右。

反思與迷茫:未來的路該怎麼走?

回望這三年的職業生涯,我經歷了教學崗、輔導員崗、行政崗的多重洗禮,對高校的主要崗位都有了深刻地瞭解。然而,面對未來的選擇,我卻陷入了迷茫。是繼續深耕教學,還是轉向輔導員或行政崗位? 每一個選擇都充滿了未知與挑戰。

擔任教師職務時,我發現在高校中碩士研究生往往處於較爲邊緣的地位,無論是在資歷還是學歷上都處於較低的層級,科研工作難以開展,因爲碩士身份往往意味着要承擔許多雜務。

擔任輔導員也壓力重重,且不論轉崗手續的難易,面對當前大學生的種種狀況 —— 不合作、個性鮮明、易惹事端、心理問題頻發 —— 作爲輔導員需要投入極大的關注和精力,工作中的不確定性極高。

至於行政崗位,則要求長時間坐班並建立良好的跨部門人際關係,晉升機會往往取決於領導的意願和運氣,工作成就感不強,更多的是完成任務的感覺。

如今,我已步入人生的另一個重要階段 —— 懷孕待產。這段即將到來的休息時間,或許能讓我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和規劃。我期待着在成爲母親的同時,也能找到自己在職場中的定位和方向。在象牙塔的邊緣徘徊與成長,無論未來如何,我需要在尷尬中尋找機遇,在挑戰中擁抱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