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流行的精釀啤酒 市場潛力究竟有多大
2020年以來,國內工坊啤酒(俗稱精釀啤酒)快速升溫,在一些餐吧、民宿、部分精品超市中,都能看到精釀啤酒產品的身影。
在美國市場,精釀啤酒約佔其13.6%的消費量和25%的銷售額,是高端啤酒市場中的重要一極。因此,對於國內精釀啤酒的前景,市場也普遍抱有較好的預期,甚至認爲其將攪動目前啤酒行業寡頭化的市場格局。據不完全統計,國內精釀啤酒品牌數已從前幾年的800多個增長至5000個,頭部精釀啤酒企業的銷量增速正在提升,但行業仍然面臨一些障礙待尋路突破。
國內精釀啤酒快速升溫
精釀啤酒概念源自美國,在上世紀70年代,美國曾掀起了一輪精釀運動,用更高品質的原料手工精細化釀造啤酒代替傳統的工業生產。而國內精釀啤酒的第一輪高速發展期則在2008年之後,高大師、豐收精釀爲代表的第一批國產精釀啤酒品牌在彼時出現。
2015年到2017年期間,斑馬精釀、熊貓精釀、高大師等精釀啤酒品牌獲得融資,國內精釀啤酒行業也一度炙手可熱,但在那一輪融資熱潮之後,精釀啤酒行業則恢復平靜,直到近兩年,市場又開始發生新的變化。
一方面體現在企業數量的增長上。中國工商登記部門統計數據顯示,到2018年底我國精釀啤酒企業數量已達接近2000家,截至目前這一數字已增長至接近5000家。企查查數據顯示,2019年,國內精釀啤酒相關企業新增了1073家,2020年則新增了1122家,截至2021年6月15日,國內又新增了565家精釀啤酒相關企業。
另一方面,精釀啤酒行業銷售正在快速增長。在2020年疫情暴發之初,國內精釀啤酒行業整體受到較大沖擊,但在此後精釀啤酒銷售快速回暖。
國內最大的精釀啤酒品牌之一優布勞精釀董事長李慶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優布勞目前有2000多家小酒館,在疫情之初確實受到衝擊,但從2020年五六月份開始銷售就回升了,最終自有產品全年銷量增長超過40%,2021年銷售增速則超過100%。據他了解,大多數行業中有一定體量的品牌銷售都有不錯的增長。
豐收精釀創始人王睿也表示,市場上是否真的有5000個精釀品牌並不好說,但精釀啤酒行業正在開始逐漸成熟,近兩年市場逐漸形成了100多個有知名度的品牌,行業頭部企業的增長情況比較樂觀,無論是走自營酒吧路線的,還是主攻渠道路線的,近兩年銷售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長。
在啤酒營銷專家方剛看來,隨着國內消費升級,啤酒消費也趨向於高端化、多元化,這爲精釀啤酒的生存提供了土壤。
不只是小而美的精釀企業,啤酒大廠也在向這一方向靠攏,百威集團此前收購了鵝島和拳擊貓等精釀啤酒品牌;嘉士伯則入股了精釀啤酒企業京A;華潤啤酒則通過收購喜力中國業務拿到喜力旗下多個高端啤酒品牌;青島啤酒和珠江啤酒也推出了IPA、皮爾森等品類的高端產品。
興業證券研報顯示,本輪國內高端和精釀啤酒的快速增長,一方面來自於消費人羣的變化,隨着國內90後和00後消費者正在成爲消費主力,其消費更標榜個性、崇尚潮流;另一方面,從經濟發展水平來看,未來中國人均GDP可預期的持續增長,將爲高端及精釀啤酒需求的釋放提供有效支撐。
市場魚龍混雜,品牌化仍是難題
經過多年的發展,國內的精釀啤酒的滲透率和消費量還比較低。浙商證券研報顯示,2019年,國內精釀啤酒的消費量佔比僅爲2.4%,市場規模佔比約5%,而預計到2025年國內精釀啤酒市場規模約爲875億元,但滲透率也只有11%。
在業內看來,精釀啤酒行業還沒有真正蹚出一條路來。
方剛表示,目前國內啤酒高端化主要還是集中在品牌和品類兩種不同的方向上,啤酒大廠大多選擇了品牌方向;此前進口啤酒曾嘗試向多品類的方向發展,但受制於國內消費者對進口啤酒品牌和啤酒品類缺乏認知等問題,最終市場效果並不好,而精釀啤酒也面臨着同樣的問題。
熊貓精釀創始人夏語林在一次行業論壇上表示,精釀啤酒是一個舶來產品,雖然國內有很好的啤酒消費羣體基礎,但精釀啤酒本身沒有太多人瞭解。
百惠比德堡精釀創始人周強是江西一家地方啤酒廠的老闆,2017年他切入精釀啤酒市場發展,經過3年多的摸索,其精釀啤酒產品銷售不斷增長。但在他看來,目前精釀啤酒品牌面臨的最大問題,依然是在品牌和銷售上。
周強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傳統的啤酒銷售渠道已經被啤酒巨頭所把持,精釀啤酒面臨着“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問題,由於企業品牌和規模都較小,企業缺乏資金去拓寬新的銷售渠道;而在市場教育上也面臨同樣的問題。近年來,雖然部分精釀啤酒品牌藉助電商實現了跨區域銷售,但電商本身並不是啤酒的主要銷售渠道,缺乏即飲的消費場景。
值得注意的是,隨着精釀啤酒熱度的增長,行業同樣面臨規範發展的問題。
記者瞭解到,相比於國外已經有一套嚴格的規則體系,目前國內精釀啤酒行業還處於一種自由生長的狀態,產品概念也很模糊,一部分屬於特色啤酒的產品也打着精釀的旗號在銷售,特別是大廠推出的一些高端啤酒產品,被認爲也在“蹭”精釀的概念。
2019年10月,中國酒業協會發布《工坊啤酒及其生產規範》團體標準正式實施,其中對工坊啤酒及其生產設施做出了定義,並對生產設備、生產資質等設置了相應標準,但就團體標準本身而言並沒有強制性。
李慶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現階段國內精釀啤酒行業正在進入快速增長期,不少其他行業的資金也在入場,進入者的增多對於行業發展會有幫助,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方面,如果不注重品質和消費者感受,只是看重精釀在啤酒高端化的商業機會,那麼這在行業中是走不通的;另一方面,一部分進入者只是模仿國外的產品模式,模仿是一個過程,但更需要創新精神。
據瞭解,在美國市場,特色啤酒和精釀啤酒是分開的,隨着國內啤酒行業高端化發展提速,行業內認爲,精釀啤酒行業也到了需要“寬進嚴管”的時候,以避免精釀啤酒行業的繁榮變成曇花一現。
今年5月,中國酒業協會宣佈成立中國酒業協會工坊啤酒委員會,並希望進一步加強和發揮對行業的監管作用。
中國酒業協會秘書長何勇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下一步委員會就將討論如何在質量、品牌、市場、渠道上對行業進行規範和賦能。比如,精釀啤酒的說法本身並不規範,國家知識產權局已經給予中酒協商標批覆,中酒協未來將對工坊啤酒進行認證,只有符合標準的啤酒企業纔可以使用工坊認證,從而避免劣幣驅逐良幣。
在李慶看來,精釀啤酒熱固然好,但要做好並不容易,既需要一些釀好酒的理想,也需要懂商業規模,兩者缺一不可,但這裡並沒有快錢可以賺。此外,精釀啤酒不僅僅是一種商品,還有相當多的情懷在其中,核心還是打造產品,“最起碼不能因爲僅考慮商業而在原料和質量上偷工減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