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吸納陸生 應採教育惠陸政策(翁曉玲)

馬英九文教基金會邀請大陸大學生來臺交流,教育部在4日函覆基金會進入下一步程序,通知陸生向移民署申請入出境許可證。圖爲馬英九4月率臺灣學子赴上海復旦大學交流座談。(中新社)

民進黨政府執政8年,兩岸關係急凍,不僅臺灣對外關係和經貿發展嚴重受挫,亦影響兩岸學術和學校的交流與合作。原本學術界和教育界是兩岸知識和思想交流傳遞的重要平臺,亦是兩岸知青相互認識和理解的重要渠道,然而蔡政府反中、仇中和排中的政治態度,以及主管機關不斷拉高兩岸交流的監管密度和增加申請程序難度的舉措,使得臺灣校研團體與大陸交流的興趣與意願大幅降低,與國外學研機構熱衷與大陸名校建立友好合作關係的景象,形成強烈對比。

馬英九總統今年3月帶着一羣臺灣大學生參訪大陸3所高校,無疑是爲疫情解封后恢復兩岸青年學生交流之路跨出了重要一步。這場參訪活動意義非凡,除具政治意涵外,尤具教育文化意義。此行讓臺灣青年學生有機會真實接觸大陸,親眼看見歷史課本上描述的故國山河,看到今日大陸的發展現狀,親身感受大陸的風土民情和觀察體會兩岸社會文化的異同,扭轉以往對大陸的刻板印象。

暫不論此次陸方高規格的接待馬總統和學生參訪是否有趁機進行統戰宣傳之嫌,他們大方展現歡迎臺灣學子到訪的態度和作法,值得肯定。其實大陸自改革開放以來,對臺青年政策一直是走懷柔路線,給予赴陸讀書或就業的臺生青年優於本地人或外籍青年的待遇和政策優惠,處心積慮地想拉攏討好臺青。

隨着大陸經濟起飛、生活條件大幅提升和學術科研快速發展,陸方這項策略已見成效。2022年在大陸高校就讀的臺灣學生約有1.2萬人,最近這兩年每年亦有2、3000名學生赴大陸讀大學。不可諱言,大陸高校的磁吸效應已出現且日益增強擴大中,臺生赴陸求學人數快速攀升的走勢,已是不爭的事實。

反觀陸生來臺求學情形則是每況愈下。根據陸委會統計資料顯示,2015/16年陸生在臺人數超過4萬人,之後逐年下滑,至2022年只剩約3100餘人;至於招收新生數,2022年只有377人,約是2015年新生數的9分之1。不僅如此,大陸地區3所臺商子女學校回臺升學人數比例亦大幅下降。2010~2015年3校畢業生回臺升學人數比例約維持7、8成,但自2016年後回臺升學人數比例明顯下降,2022年東莞和上海2所臺商子女校生回臺升學比例還有5成,但華東臺商子女校生則僅剩2成8了。由此可見,臺灣高校已不是臺商子女的優先選項,更多人選擇留在大陸升學。

臺灣高校會失去與大陸高校競爭的優勢,與執政者對待陸生的態度與作爲脫不了干係。蔡政府執政7年,不僅未善待陸生,還盡給陸生穿小鞋。回想疫情期間,蔡政府對陸生返臺就學之事增加諸多不合理的限制要求,例如延遲放行陸生回臺就學時間、不給予防疫旅館補助等,處處爲難陸生,讓人看了心疼。

平心而論,陸生在臺境遇遠不如其他外國學生,體制上受到不少歧視性待遇,若非臺灣校園自由、民主、多元、開放的學風、亦師亦友親和的師生關係和民間社會溫暖的人情味,這羣陸生何苦要留在臺灣作三等學生,不如另尋他校啊。

無論是從兩岸和平發展或從高教競爭力的角度來看,臺灣的陸青政策不應該是排斥敵視,而應以更開放友善的態度去吸納大陸知青,採取教育「惠陸」政策,讓陸青成爲臺灣進步的助力而非阻力。

欣見教育部終於覈准馬總統邀請50位陸生來訪臺灣一事,雖然此事尚未定案,猶待下一關移民署審議,但預期應可順利成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相信臺灣社會將會熱情歡迎來訪的大陸同學,也期待蔡政府展現寬容大度的民主風範,好好款待這羣陸生,讓他們不只是感受到臺灣的人文風情與自由學風,也能感受到臺灣政府的善意吧。

(作者爲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