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食安資訊揭露做半套 民衆豈能安心(翁曉玲)

美廉社今開第一槍宣佈,即起每位消費者限購4包鹽。(圖/示意圖,記者楊雅婷攝影)

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北地區發生強震引發海嘯,導致福島第一核電廠故障失控,釀成嚴重核災事故,引起世人震驚。該事故造成大量放射性物質釋放於環境之中,嚴重破壞生態環境和農漁牧業生產安全。即使在事故發生12年後的今天,還是有許多民衆對核食有疑慮,不少國家至今仍嚴格禁止和限制日本特定地區或特定品項的產品輸入。

核食風波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日本政府日前同意福島核污水自8月24日起連續30年排放入海的決定,再度引發國際輿論譁然與衆怒。不僅日本境內漁民反彈,東亞鄰國亦表達強烈抗議,嚴厲抨擊日本這項不道德和不負責任的舉措。雖然日本政府與運營福島第一核電站的東京電力公司再三強調,這些經過「先進液體處理系統」(ALPS,又譯多核種除去設備)處理的核廢水排放大海對人和環境的放射性影響微乎其微,而且已得到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的認可。然而還是有許多專家學者對核污水排放持反對意見,畢竟到目前爲止無法確信所有經處理過的核污水是百分之百安全無虞的,而且可能還有超過上千種的核素未被測出,日本實不應該拖累其他各國陪他一起做這場人類大實驗。

再說國際間普遍認爲,核廢料的最終處置應以存放在本國境內管理爲原則。《巴賽爾公約》中亦明確要求各國應就地處理有害廢棄物及其他廢棄物,原則上不得越境轉移。德國聯邦核廢料處理安全辦公室(BASE)對福島核污水排放入海的作法則清楚表達德國立場,其謂:「福島核電廠受污染的水並不是在覈電廠運轉中排放的廢水,而是清除事故後果的廢水。德國向來處理核廢料和殘渣的一個基本原則是核廢棄物不能被『稀釋』。這是爲了防止有更大量的物質受到不必要的污染,或是避免採取一個可能會額外增加環境污染而非長期安全填埋核廢料的處置途徑。根據現行標準,德國不會允許將此等核廢水排放入海。」

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日本政府處理福島核污水,以鄰爲壑的態度實不可取。然而,更令臺灣民衆氣憤的是,媚日的民進黨政府在此事上不僅沒有表態抗議,反倒說「這是可忽略的污染」、「微量放射性元素對身體有益」,「助日」程度無可附加。臺灣民衆除了寄望中、韓國際制裁發揮作用外,已無法期待政府有所作爲,只能默默自求多福了。

民進黨政府執政7年多,臺灣食安早已淪爲外交經貿談判的籌碼了。2021年1月1日臺灣開放美國含萊克多巴胺豬肉進口;2022年2月21日全面解禁福島5縣(福島、茨城、櫪木、羣馬、千葉)食品輸入。政府宣稱會加強萊豬及核食的食品檢驗,讓民衆放心,不過詭異的是,臺灣從2021年至2022年8月底從美國進口了超過11400噸的豬肉,竟然未檢出任何一丁點豬肉萊劑超標,更神奇的是,在市場通路中始終未發現美豬蹤跡。美豬去哪兒了?流向竟成了謎。

不只美豬資訊不透明,核食檢驗資訊亦不完整。根據食藥署8月29日最新公佈的日本輸入食品輻射檢測結果顯示,從2011年起進行日本食品檢驗至今,已有250批食品測出有含碘-131、銫-134、銫-137人工核種等微量輻射物質;另自2022年2月開放福島5縣市核食進口以來,亦累計測出14批有微量輻射殘留的食品,例如香菇、銀魚、蒟蒻粉、地瓜幹、栗子醬、藍莓汁、熊果素等民衆常會購買的食品。然而,食藥署既無公佈前開食品的進口廠商和品牌,亦未就同品項但不同批次、未被抽檢過且已於市場銷售的食品追回檢驗,或是提醒消費者留意相關食品。政府食安資訊揭露只做半套,豈能讓民衆安心?

食安問題,小自麪碗裡出現一根頭髮,大至食物中含有長期殘留體內的輻射物質和化學毒物。民進黨政府屢屢在重大食安議題上棄守,未能爲民把關。這樣的政府既防衛不了國安,亦守護不了食安,執政者難道不會良心不安?怎麼對得起那817萬張選票啊。

(作者爲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