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柯粉出走 因看不到聖光(張雅屏)
柯文哲舌粲蓮花,其「兩岸一家親」的言論,讓泛藍選民買單。但若柯侯兩人中有人發生誠信問題,會成爲很重要的轉折。(摘自侯友宜粉絲專頁)
佔據臺灣地區2024年總統大選媒體關注長達半年的藍白合,終於告一段落。由於各方關心,有各種不同角度自然提出許多不同的觀點。
民調中柯文哲的支持中較遊移的結構,一部分是支持國民黨、但不支持國民黨提名參選人者,多的時候超過100萬人。另外還有原本即討厭綠但對藍表現失望的中間選民,將近150萬票,。這批民調上藍白之間擺動的選民上看250萬人。
也許我們可以由這羣略顯尷尬選民的角度,在目睹整個藍白合過程後可能的投票意向變化。
場景一:9月底,一場前國民黨黃復興主委王文燮將軍的未公開紀念會,侯友宜沒到場,反而是柯文哲到場,柯文哲還說出「藍白一定合」這句話,讓在場與會深藍人士大聲叫好。
場景二:11月上旬,前總統馬英九透過馬英九基金會執行長蕭旭岑提出全民調決定人選,柯文哲立即邀請馬英九擔任見證,在11月15日簽下6點共識的公開聲明。在11月18日早上,因對統計誤差範圍的看法不同,造成瀕臨破局時,蕭旭岑打給柯文哲,柯文哲表示「破局中華民國就完蛋!」
這些場景歷歷在目,牽引着本文想探究的這一羣人的心,那前述第二個場景瞬間,這羣人幾乎可以在柯文哲身上看到聖光。
到底選民受政黨影響,還是議題或意識形態影響呢?在2006年美國政治學期刊登載一篇選舉研究文章,針對政黨認同以及議題與意識形態認同對選民的影響有所討論,談到Change sides or Change minds?的問題。
該研究發現,以政黨爲基礎的人,較容易受到政黨的影響,以至於政黨議題或意識形態的變動,會讓這類選民跟着調整,這就是會Change minds的選民。然而,其實多數選民是很難改變自身意識形態的,因此議題或意識形態導向的選民,是可能轉換政黨的也就是Change sides的選民。
由於國民黨過去幾年,黨中央有偏向獨臺發展傾向,甚至傳出過自我認同是「華裔臺人」,而吝於表達自身爲中國人的立場。根據前述研究,這樣的改變使得不希望國民黨變成小綠的支持者,遠離了原本是堅持一中憲法與九二共識的國民黨。這批換邊的選民是保持自身意識形態,而選柯文哲或郭臺銘。
2022年底至2023年初,原本被各方看好的侯友宜在被徵召後,反而民調一落千丈。主因在參加大學生座談會時面對關鍵問題,沒做好準備。尤其當時在兩岸與民族認同的觀點上,被認爲與國民黨內獨臺人士相近。隨着侯友宜在兩岸與認同問題上的修正,這羣人在藍白之間慢慢移動,使得藍白民調呈現麻花捲般的膠着狀態。
這羣200多萬位選民在不同的在野參選人間移動,他們的特性多爲中產階級,希望兩岸關係穩定和平,因爲這樣才能安居樂業,並非純候選人傾向的選民。
這羣希望安居樂業的選民,是很挑剔的。對於政治人物的品格和道德要求是很高的。若候選人想知道這羣人會不會投給自己,只要看自己的言行能不能讓他們作爲教小孩正面教材就好。
侯友宜不善言詞,相較些泛藍政治人物顯得沒那麼藍。柯文哲舌粲蓮花,其「兩岸一家親」的言論,讓這羣選民買單。但若柯侯兩人中有人發生誠信問題,會成爲很重要的轉折。
當一個政治人物的言行,讓這羣選民感到丟臉,不能拿來教下一代時,他們會再次轉身,若沒有好的人選,他們甚至選擇不投票。
政治人物若誤判自己的支持者都是自己的粉絲,往往就是迷失的第一步也是失敗的開始。因爲臺灣的選舉,有很大比例的選民,是反向投票而不是因爲喜歡你。因此辨識自己的各類支持者爲何支持自己,也就是選民辨識,這在實務上是選舉最重要的事情。
未來在野陣營能否能完成多數人民的期待,換掉民進黨下架新潮流,就看到底人民改變的決心有多強,以及各陣營對支持者及可能支持者的催票能力有多強。如今在野無法共推總統候選人後,誰能集結這將近6成的選民,將成爲左右臺灣未來命運的關鍵。
(作者爲國民黨前副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