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國防預算GDP3%的迷思(呂昭隆)
明年整體國防預算達6068億元,國防部指出,明年爲軍售款付款高峰。(黃婉婷攝)
爲了配合美方提出的國防預算佔我國GDP3%的主張,蔡政府有了新做法,就是將特別預算與非營業特種基金的預算也列入國防支出,所以明年度國防支出首度衝破6000億大關,高達6068億元,佔GDP2.5%,距美方期望值已近。
問題是,蔡政府編列的採購新式戰機及海空戰力提升計劃兩項特別預算,明年還在付款高峰期,合計達943億元;今年最多,有1083億元,去年是881億元;但自後年起,金額就會大幅遞減,並分別於2026年與2027年後歸零。屆時,國防支出少了特別預算近千億元,便又打回原形了。
其實美方在扁政府時代,就已提出臺灣國防預算應占GDP3%的主張,說法與現今一樣,就是美國認爲臺灣沒有防衛自己的決心,因爲國防預算編得太少,至少要佔GDP3%,才能展示自我防衛的決心。民進黨的政府官員與民代當時亦呼應這種看法。
陳水扁總統還曾公開表態,國防預算「儘可能」在其任內編到GDP3%。扁政府打的算盤也是提出潛艦、愛國者飛彈與反潛機等3項軍購特別預算,金額達6100億元,只是朝小野大,當時國民黨在立法院是多數,沒同意軍購特別預算,因此,扁政府8年任期從未達標。
簡單地說,扁政府提高國防預算的方式,就是向美國買一堆武器,卻又付不出錢,於是有政治人物主張向美方貸款買裝備,也有人公開主張要求美方「軍援」,而扁政府的做法是編列軍購特別預算,但「舉債買武器」國人無法接受,最終未獲立法院同意。
然而,當年扁政府做不到的,蔡政府做到了!除了美中對抗的大氣候,民進黨掌握國會多數是重大關鍵,才能順利編成兩個軍購特別預算。此外,美方隔數十年後,也首度軍援臺灣3.45億美元,現在只差向美國貸款買武器了。美國會議員有主張無償貸款,也有人認爲有償,真是時光倒流。
民進黨對軍售有很深的「依賴情結」,認爲美國賣武器給臺灣,具有高度的政治象徵意義,代表臺美站在一條線上;因此,只要民進黨執政,臺美軍火商無不磨拳擦掌,「8年磨一劍」,就等着做筆大買賣。
等到馬政府時期,因兩岸關係緩和,國防預算控制在3000億元到3300億元間,即100億美元到110億美元之間,佔GDP不到2%。
的確,蔡政府任內的國防預算自2017年的3577億元,到今年度的4092億元,下年度的4406億元,8年間大幅成長近900億元;但國防預算究竟佔GDP多少比率纔算合理,並沒有客觀依據。美方主張佔GDP3%,已經喊了20年,數據是怎麼來的,也從沒說清楚過。兩岸關係緩和纔是臺灣當務之急,而不是國防預算達到GD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