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蔡規賴隨 兩岸路線應更靠中間(蘇泳霖)
既然蔡英文可以將中華民國與臺灣相連結,難道賴清德就不可以將中華民國與中華民族相連結?(圖/總統府提供)
剛剛結束大陸行的前總統馬英九15日在臉書發文,呼籲賴清德新政府接住「習先生遞出的橄欖枝」,遵循中華民國憲法的一中架構,確認兩岸不是兩個國家、保證不走臺獨道路。馬英九的此番建議,在言必稱奉行「蔡英文路線」的新總統賴清德看來,恐怕是不可承受之重。
不過,如果回顧近年來民進黨兩岸路線與主流民意的距離,所謂「蔡規賴隨」其實意味着,民進黨的兩岸論述應延續「向中間靠攏」的趨勢,這纔是賴清德務實調整兩岸路線、政策的正當性所在。
8年前,蔡英文新政府的兩岸路線在部分程度上「馬規蔡隨」,許多兩岸主張、政策並未另起爐竈,而是有所繼承。例如,在首篇就職演說中,蔡總統提出,兩岸應該在「既有政治基礎」之上,持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
蔡總統進一步闡述,對於「既有政治基礎」包含四個部分:第一,1992年兩岸兩會會談的歷史事實與求同存異的共同認知;第二,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第三,兩岸過去20多年來協商和交流互動的成果;第四,臺灣民主原則及普遍民意。此外,蔡總統先後在2016、2020年兩次就職演說中表示,政府會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及其他相關法律,處理兩岸事務。
事實上,2012年蔡英文首次參選總統落敗後,就曾敏銳指出,民進黨執政「最後一哩路」的問題,外界都認爲是兩岸路線。因此,2016選舉獲勝後,蔡總統的兩岸主張保持穩健溫和,甚至連陸方涉臺學者也一度認爲,蔡政府走出兩岸相向而行的一步。
然而,2020年蔡英文靠「抗中保臺」民粹席捲817萬票後,對兩岸情勢和臺灣民意產生誤判,原本趨近中間的兩岸路線,再次退回基本盤。果然,「臺灣與中國互不隸屬」的新版「兩國論」端出後,民進黨在2022、2024年都未獲過半民意認同。至此,調整兩岸路線的接力棒傳到賴清德手中。
蔡英文8年對民進黨國家定位論述,最大貢獻在於提出「中華民國臺灣」,雖然這個名詞根本不是法律概念,也被輿論質疑爲借殼上市的「柔性臺獨」,但從政治上講,讓傳統民進黨支持者,尤其是臺灣認同堅定的年輕人,基本上可以接受中華民國,不再視爲「流亡政府」或「外來政權」。
所謂「延續蔡英文路線」並非簡單照稿重念,而是引導民進黨兩岸論述不斷靠向中間、貼近多數民意、符合中華民國憲政體制。因此,既然蔡英文可以將中華民國與臺灣相連結,難道賴清德就不可以將中華民國與中華民族相連結?
準副總統蕭美琴日前重申,賴清德新政府將以「和平四大支柱」作爲穩定臺灣的方案,但其中第四點「穩定而有原則的兩岸領導能力」,仍然屬於自說自話,沒有實質內容。「馬習二會」後,面對北京前所未有放寬兩岸交往的前提,新政府的兩岸政策絕不能機械式的「蔡規賴隨」,而是應該繼續靠向中間。(作者爲智庫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