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敗選檢討 把握黃金救援時間(洪奇昌)

民進黨2022大選檢討小組召集人桃園市長鄭文燦。(蔡明亙攝)

救難有黃金72小時救援時間(golden window),民進黨敗選檢討也有黃金時間。72黃金小時是一般人在遇災受困、斷水斷糧情況下的平均存活時間,這是搜救成功的黃金期。2022地方選舉民進黨大敗後的檢討已過了3周以上,黃金救援時間是否已過?此時是黨內不可迴避的關鍵時期,必須務實找出原因,對內凝聚黨內團結與共識、喚回選民支持。

選後民進黨檢討小組自12月9日起已進行3場檢討會議。然而我們要注意到,召集會議並審慎總結經驗或許需要時間,但檢討與結論產出時間若拖得太長,則可能令黨員灰心、令中間選民失去耐心。

選後這段期間,數家民調報告顯示,蔡英文總統聲望創下新低、蘇貞昌院長領導下的內閣支持度下修、民進黨政黨支持度下修。我們也看到,2022地方選舉的延長賽—嘉義市長選舉,民進黨再嘗敗績;1月初將進行的中山/北松山區域立委補選情勢亦不樂觀。

接連的敗選加上民進黨內檢討進度緩慢,社會對於2024政黨輪替可能產生更大預期,未來一年,民進黨政府政策要得到文官體系配合落實,或者爭取跨黨派偏好的社會支持,難度都將更高;若不盡快找到病竈對症下藥,民進黨在2024年總統大選中恐難複製2020年的驚奇之旅。

筆者認爲,檢討敗選首先應務實地檢視政府政策與成果,其後纔是檢討文宣攻防、選務等技術議題。以民生經濟政策爲例,舉凡經濟展望、薪資、紓困振興、居住正義等。當執政團隊採用GDP成長、外貿表現等總體經濟數據或者用「平均數」展現執政成果時,自然會與人民實際感受有落差,甚至產生相對的剝奪感。

例如今年6月主計處公佈受僱者「每月平均薪資」創新高,達到6.2萬元;但卻幾乎隱而不宣,平均薪資創新高的背後,「每人每月經常性薪資」平均僅約4.4萬元,受僱者每月經常性薪資不到4萬元者超過900萬人,佔整體受僱者達59%,也就是說有近6成的勞工扣掉獎金、加班費後的薪資低於4萬。立法院預算中心報告亦指出,2021年青年族羣收入未滿3.5萬元者,佔整體受僱者比例達62.51%,顯示青年多數低薪族羣。若再考慮通貨膨脹與財富集中化因素,廣大勞工和青年族羣的「心(薪)情」其實很差,那麼政府敲鑼打鼓又有什麼幫助呢?

當年民進黨在野時曾批評馬英九政府愛用總經數據粉飾太平,現在回力鏢砸到了自己身上。這或許就是民進黨立委吳思瑤在檢討會議時所稱的「執政的副作用」,吳思瑤認爲,「人民想要看到權力制衡,雖然民進黨有政績,但是論述政績時,也要考量人民的感受,政績與人民實際生活的落差。」

民意不是非得下架民進黨,民進黨還有時間,在內政、國防安全、在外交與兩岸政策上向公衆說明願景並落實政策。例如,諸多國內外研究機構已經預期國際總體經濟下行,對臺灣景氣的衝擊很快又要來臨,與其被民衆親身感受、被媒體踢爆,政府不如慎重向公衆說明風險與應變方案,下階段經濟振興措施應及早規畫,減少青年經濟負擔的《平均地權條例》修法,該做的就積極落實。

2018年民進黨也曾遭遇過重大的選舉挫敗,但也成功地喚回選民支持。執政黨以及政府團隊應謹記選舉教訓,務實解決臺灣所面臨的挑戰,勇於承擔主力論述與政策溝通責任,若主力自失立場,讓所謂側翼的負面文宣佔據了多數版面;那麼對於烏賊戰厭煩的選民,選擇不出門投票或者把選票投給第三勢力也就不難理解了。

(作者爲臺灣產經建研社理事長、海基會前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