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洋書讀得比中國書多──未酬邦國中興之71(朱偉嶽)
孫中山。(中時報系檔案照片)
葡萄牙人定居澳門後,一直經營貿易業務,包含前述之鴉片貿易。其中有一項貿易,現稱爲勞力仲介者,那時我們廣東老鄉,就自嘲把這勞力仲介館稱之爲豬仔館。蓋鄉下人把小豬(多稱豬仔)運往各地出售,小豬會亂跑,運送不易,於是將小豬置入一竹製網筐中,就跑不掉了,運送也方便。
在孫中山出生前後,公元1866(清同治5)年左右的澳門,豬仔館約有10家,至公元1873(同治12)年,即約13年之間,由葡萄牙、西班牙及荷蘭3國在澳門開設的豬仔館急升至300多家,經營華工販運行業的人士接近4萬人。豬仔的本質上是契約勞工;契約載明工作期限和工資待遇。期限一般有3年、5年和10年等3種。待遇則根據合同長短而定。10年期的「豬仔」預付安家費20銀元,5年的15元,3年的13元,另提供一日三餐和住宿。
根據於公元1874(同治13)年,葡萄牙政府公佈的文件紀錄,從公元1865~1873(同治4~12)年,請注意這正是孫中山先生出生前一年到他7歲已入私塾一年了的一段時間,這段約8年的時間內,從澳門出口的華工達18萬2000多人,其中運往古巴的共有346航次,9萬4600多人;運往秘魯的有8萬3100多人;其餘地區有300多人。這時,要提到中山先生的哥哥孫眉(德彰,公元1854~1915,咸豐4~民4),孫眉(德彰) 於公元1871(同治10)年17歲時,因家計無法維持升學,其父孫德成就想把孫眉送赴檀香山當僱工,藉求一搏。
其時孫眉德彰先生17歲,因身形健壯,乃冒充18歲,由其父孫公達成,找豬仔館簽約爲僱工,估計簽約5年,得安家費15銀元;這錢的一部分,當然就是送孫中山入私塾的塾銀。德彰先生靈敏而又健壯,5年約滿後,即在檀香山當地領荒地6000英畝(約2430公頃)開墾有成,纔在孫中山13歲即公元1879(光緒5)年時,要孫中山赴檀香山接受西方初中及高一教育,使孫中山具備了英語讀寫能力;請注意這公元1879(光緒5)年,正是120位留洋幼童,其中有40位香山幼童(加一位詹天佑應爲41位),正在美國求學,次年公元1880(光緒6)年,將集體被清廷召集回國。
公元1879(光緒5)年9月,孫先生進入檀香山英國聖公會辦的學校意奧蘭尼書院當寄宿生,這學院應比前述馬禮遜學校完善,相當於現代的初中,全英語授課,學生必須每天禱告,每週日必須作禮拜,孫先生在這裡開始認識了基督教儀軌、聖歌,以及閱讀《聖經》。孫先生也開始修讀當地的國語(英文)、歷史(英國史)、算術、代數、幾何、生理學、拉丁文與繪圖等學科,開始土洋混合起來了;後喜閱喬治‧華盛頓、林肯等傳記,獲得建立共和國的概念,希望能用於中國。
孫先生在這初中學院上學3年,假期又在其兄茄荷蕾埠商店當店員打工,學習經商知識。公元1882(光緒8)年7月初中畢業,時年16歲,得到英文文法第二名獎。這時的孫中山,會背誦一些在村塾時的中國傳統典籍,英語的說寫能力漸成熟,對基督教的教義及組織活動有直接瞭解,開始學到現代科技基本知識以及認識了西方政治名人,還有打工經商的認知和能力,當然仍保持着他嚮往的太平天國革命精神。但是中山先生,和洪秀全們,基本上有很大不同了。
公元1883(光緒9)年1月15日,在檀香山的孫先生,改進入美國公理會辦的高級中學奧阿厚書院就讀,以基礎醫學和法律爲選讀重點。6月間第一學期結束,又到其兄孫眉所開設之牧場協助管理工作。由於孫先生一意要加入基督教,又經常勸說在夏威夷工作的華裔工人不要膜拜關聖帝君神像,兄長孫眉擔憂這位老弟會觸犯衆怒,又怕家鄉雙親斥責督教不周,乃將17歲的孫中山送返翠亨村。
孫先生在公元1883(光緒9)年7月底從夏威夷回到家鄉,也就是說,在檀香山,孫氏的高中,僅唸完高一上的一個學期。返抵翠亨村後,在家自修、參加農務,開始宣傳社會變革,指責清政府腐敗,在家鄉着手修路、防盜等事務,其革命家的形象,初步顯現矣。
不久,孫與同村青年陸皓東結成好朋友,並經常秉燭談論時政腐敗,嘆息至深夜。8月中,孫又與陸皓東一起幹了一件「搗毀偶像」的事,把村中的北帝廟神像拆毀,這兩位桀驁不馴的年輕人,當然不爲鄉人所容,被迫逃離家鄉前往香港,記住這時候的孫氏,還是一個僅有高中一年級學歷的學生。
公元1883(光緒9)年8月18日,在香港的美國綱紀慎會喜嘉理牧師,收留孫先生在其香港中環之傳道所寄宿,時孫先生17歲。秋,孫先生在香港入讀英國聖公會主辦的拔萃書室(當年英文名爲Diocesan Home and Orphanage),爲日間部走讀生。10月29日,孫在喜嘉理牧師宿舍中,重逢在檀香山奧阿厚書院的傳教士英國老師佛蘭克‧戴蒙(Frank Damon)。公元1884(光緒10)年4月15日,在戴蒙老師的協助下,孫氏轉學入香港中央書院(今皇仁書院)。孫氏用孫帝象姓名註冊。
秋,時中法戰爭糾纏進行中,香港工人階層踊躍參加反法遊行,孫先生感覺到中國人民「已經有相當覺悟」,自稱深受鼓舞,認爲革命的成功,充滿希望。仝年5月4日,孫先生與陸皓東到基督教綱紀慎會(又稱公理會)的佈道所,由美國公理會傳教士喜嘉理牧師爲孫氏主持洗禮,加入教會,(陸則於仝年10月19日受洗);孫署名「日新」,孫先生英文名之Sun Yat-sen由此而來。後孫氏另一老師區鳳墀將Yat-sen譯成爲逸仙,乃一直延用;或者孫氏認爲搞革命和做神仙一樣快樂。喜嘉理牧師十分欣賞這位高中生的熱忱,孫亦追隨他四處宣教,從而又鍛鍊了孫氏的演講才華。這時的孫逸仙,18歲。
孫眉得知其老弟皈依基督後,就把他自香港召回夏威夷,試圖切斷其弟所有奧援。11月,孫先生赴檀香山,因看法與兄長孫眉不同而兄弟分手,各行其是,孫先生再行返國。後來孫眉看到毀家追隨其老弟的人越來越多,也就傾其全力支持革命而兄弟和好。
次年,公元1885(光緒11)年8月,孫先生在老師佛蘭克‧戴蒙(Frank Damon)的協助下,返回香港中央書院復學,由此可見,孫先生雖仍年輕,但好學之心非常強烈。
總之,中山先生的高中學業,不是很平靜的,由於求學中間曾在夏威夷停留了幾個月,在公元1886(光緒12)年7月孫先生20歲,結束中央書院高中生涯時,孫先生並未拿到中央書院的畢業文憑。但是這中央書院的高中生涯,對孫先生的思想塑造,十分關鍵。據國民黨元老邵元衝(逝於西安事變)說:「總理自言,幼時旅港肄業,所習多專於英文,嗣而治漢文,不得合用之本,見校中藏有華英文合璧四書,讀而大愛之,遂反覆精讀,即假以漢文之教本,且得因此而窺治中國儒教之哲理。又英譯本釋義顯豁,無漢學註疏之繁瑣晦澀,領解較易。總理既目識心通,由是而對中國文化,備致欽崇,極深研幾,以造成畢生學術之基礎。」
可見中山先生幼時,在煙槍塾師要求下死背得來的傳統經典,就在這高中鬧革命的風雲中,豁然貫通矣。難怪洋書讀得比中國書更多,穿着西裝時一表人才,確是無產階級邊緣出身的中山先生,會對着共產國際代馬林先生說:「中國有一個道統,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相繼不絕,我的思想基礎,就是這個道統,我的革命,就是繼承這個正統思想,來發揚光大!」
(作者爲前中科院第二所資深研究員)
【未完待續,朱偉嶽專欄每週日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