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推崇中國的美國漢學之父──未酬邦國中興之61(朱偉嶽)

美國漢學之父衛三畏(圖/百度百科)

衛三畏其人,父親是一位書商,生於紐約,一位在商業社會環境中成長的美國青年。21歲在紐約壬色列理工學院(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畢業後,即來華在廣州從事宣教及印刷刊物等工作,因而認識了同在廣州傳教的英國佬馬禮遜博士(Dr. Robert Morrison,公元1782.1.5.~1834.8.1.──乾隆47~道光14)。

前文中所提洪秀全研讀過的《勸世良言》,就曾由馬禮遜負責修編,該書是九卷九萬餘字的基督教義宣傳書籍,由衛三畏負責印製成書;這位衛三畏先生較洪秀全(公元1814~1864,嘉慶19~同治3)長兩歲,洪秀全於公元1836(清道光16)年在廣州,研讀《勸世良言》時,也不過才22歲年紀,就把《勸世良言》作爲他日後創立拜上帝會的理論依據。

而衛三畏,卻和洪秀全相反,一面工作,一面努力學習漢語並協助編輯《中國叢報》(The Chinese Repository),這《中國叢報》,目的在協助西方人瞭解中國的歷史、文化與現狀。衛三畏逐漸由一位宣教士,轉變爲漢學家、語言學家和外交家;成爲重要的研究中國問題專家,美國漢學研究的奠基者,首先在耶魯大學開設漢學課程,建立了第一個漢語教研室和東方圖書館,有「美國漢學之父」 的雅譽。

衛三畏對中國歷史研究的代表作是《中國總論》(The Middle Kingdom) ,他充分認識到儒家思想在中國社會中的重要地位,把孔子的儒家學說和佛教、基督教以及伊斯蘭教相提並論,認爲同樣具有永恆的價值。看他的中文名字衛三畏,即頗具漢風;三畏語出《論語》季氏章;原文爲「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這裡「畏天命」是原則,不畏天命者爲小人,纔會狎大人,侮聖人之言。華夏所稱的「天」,實際上就是西方的上帝;畏天命,似乎就是敬畏上帝,上帝與你同在,難怪衛三畏把儒家學說和佛教、基督教以及伊斯蘭教相提並論,並給「虎門銷煙」一事按讚了。

衛三畏認爲在中國宣揚基督教教義,並不意味要摧毀中國傳統文化,而是要進一步完善它,使它更具有價值。他對中國儒家文化中具有「信」、「義」的價值內涵極爲推崇,稱「世界上很少國家能與中國相比」。事實上儒家千言萬語,若濃縮爲5個字,即仁、義、禮、智、信,所謂「五常」是也。

衛三畏是虔誠基督徒,當然他認爲基督宣揚的愛,就是仁,至於禮,基督教中的禮儀表飾,較世俗儒家爲多,而智的方面,西方商業社會帶來的管理制度及科技創新,明顯優於當時仍爲農業社會的中國,因之衛三畏在儒家文化的「五常」中,僅就「信」、「義」的價值內涵方面,推崇說「世界上很少國家,能與中國相比」。

衛三畏說的是實話;但儒家的仁,並不等於基督的愛。仁者二人也,亦即世界上人再多,不過你自己和他人二人之間的關係;二人之間關係的處理原則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而對他人的愛,極可能因缺少這點對他人的尊重或考慮,形成衝突,或霸凌,或霸道。

由此可知,在鴉片戰爭之前「虎門銷煙」之際,東西方的文化交流,也正影響着雙方一般的平民百姓,看誰先在文化交流中學習到對方的優點而補己之不足,則先登者的文化,纔可能是更有普世性的文化。華夏中國由農業社會蛻變爲商業社會,在「虎門銷煙」的火光煙霧中,正要舉起他沉重的步伐,雖灰頭土臉,但要昂步向前了。

「虎門銷煙」,是中英雙方必然要以武力解決的前奏,因爲英國商務代表義律對英商的通告,已把英商們神聖不可侵犯的私有財產,沒收爲英國的公有財物了。林則徐「虎門銷煙」所銷者,是英國的國家財產,英王陛下的軍隊,能不爲維護國家的神聖主權而戰乎!兩個神聖兕在一起,即國家財產不容侵犯,國家尊嚴不容侵犯,正像是數學中的負負得正,那越洋萬里近百艘艦船,及約兩萬名英軍的長征天朝上國,乃師出有名了。

(作者爲前中科院第二所資深研究員)

【未完待續,朱偉嶽專欄每週日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