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橫跨學政軍界的君子──進步臺灣的關鍵人物(三)

1991年10月李登輝總統主動拉着臺大校長孫震的手,邀請孫震與其共乘座車。(黃子明攝)

孫震(1934-)生長於憂患的年代,憑藉自己的才識與操守,在大時代、大風浪、大染缸中,堅守大是大非,公正不阿,做了自己良知領航的大學者。

這位帶着淡淡憂思的謙謙君子,在追求學術真理與社會正義的過程中,沒有懈怠過,也沒有改變過。做事有大格局、做人有大包容、做學問有大思路。言行一致,表裡如一,展現知識份子另一種貢獻社會的無私境界。

在我們經濟學界,很難找到像孫教授這樣學貫中外古今的人;也找不到有這樣豐富公職生涯的人;更不易找到像他這樣誠信、謙和、嚴以律己、寬以待人、不居功、不爭名的人。

如果中華大地上還有君子,孫教授就是這樣一位難得的君子。

十多年前公職卸任後,孫教授不斷把半世紀以來累積的知識、經驗、觀察、思維,寫成經濟專着與較廣泛的文化、企業倫理、社會責任、高等教育的論述。

我佩服孫教授的博學與深思;因此提出的多種論點及長期看法就不會偏頗,就產生了長期存在的價值及影響力。近年來他又寫了6本書,涵蓋回憶錄、經濟論述、儒學思想、教育使命等,爲華文世界提供他的經驗與哲思。

我多次在公開場合及文字中,告訴大家:孫教授生於那憂患的年代,憑藉自己的才識與操守,擁有過學術權威(臺大校長)、軍方顯赫(國防部長)、首長名位(行政院政務委員)、科學領導(工研院董事長)的多重光環,但他從不誤用;在大時代、大風浪、大染缸中,堅守大是大非,公正不阿,做了自己良知領航的大學者。這位帶着淡淡憂思的謙謙君子,在追求學術真理與社會正義的過程中,沒有懈怠過,也沒有改變過。歸納來說:這位學人做事有大格局、做人有大包容、做學問有大思路。

79年學運孫震探望學生。(本報系資料照片)

即使在他擔任公職期間,不論多忙,只要是他接受的演講與答應的文章,都出自他自身的構思與手筆。正是這樣的終身研讀與著述,卸任公職之後,他擁有了更寬廣的天空。

以「無官一身輕」的灑脫,再回到學術界。當再被稱爲「孫教授」時,他變成了一位「自由人」──教書、演講、寫專欄、出國旅行,回到山東老家尋根。他的笑容增多了,評論的範圍放寬了,著述的生產力更是增加了,影響力更擴散了。

與孫教授相識30多年中,時時感受到他擁有的3個鮮明對比:從不炫耀自己,從不吝嗇稱讚別人;有不與人爭的氣度,有據理力爭的性格;個性或拘謹,思路則豪邁。

每次讀完孫教授的書,都會想到,如果年輕一代能認真閱讀他的書,一定會激發自己要力爭上游的熱情。因此我常說孫教授是對臺灣有貢獻的大學者。

孫教授在2020年11月的「華人領袖遠見高峰會」中,獲贈「君子經濟學家」殊榮。今年四月,孫教授又發表了《孔子新傳》一書,他嚴肅地指出:「世界發展的希望在孔子。」他極有說服力地將孔子思想陳述於當代經濟舞臺上,與海內外的讀者跨越時空,與孔子相對而談,結伴同行。

【未完待續】

來稿請寄:[email protected],史話專欄歡迎書摘合作與歷史相關文章、照片投稿。

本文節選自《進步臺灣:70年代起提倡的「改」與「變」》,作者:高希均,天下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