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挑戰陳水扁的人──進步臺灣的關鍵人物(四)
1993年2月15日連戰拜會北市立法委員。(左起)陳水扁、連戰、洪玉欽。(林道銘攝)
在充滿不確定與危機感的大環境中,2004年3月20日臺灣的總統大選,變得空前的重要。它影響了,甚至決定了,臺灣的命運。
選民──特別是中間選民──所最關心的,是候選人的治國理念與政策主張,而在喧譁的媒體上,常不可得。
陳水扁先生於2004年1月間出版了《相信臺灣:阿扁總統向人民報告》,2月下旬「天下文化」出版了連戰先生(1936-)的《改變,纔有希望》。1千餘萬的選民,可以從這二本書中來比較分析他們的政見與遠景。
10餘年來,我在《遠見》雜誌對「如何做領導人」曾發表過一些評論,摘引一則。在1992年11月號的《遠見》上,我對當時的李總統有五項期許,原文是這樣寫的:
一、做全民的總統:不是做本省人的總統,也不是做財閥、地方派系、利益團體所擁護的總統。
二、做治國理念的推動者:當國家進入多元化時代中,治國的崇高理念-民主、法治、均富、憲法、統一等等,需要釐清、需要鼓吹、需要堅持。
三、做一國的道德領袖:在當前社會紀律蕩然、道德標準衰廢之際,總統更可以發揮宗教情操、樹立正義與公平的標竿,做老百姓仰慕的楷模。
四、做憲法體制內五院間爭執的仲裁者或大傷痕的癒合者。
五、做國家利益的維護者:超越省籍情結與統獨之爭,維護中華民族的永久利益與中華民國的長期利益。
黎明前的一刻,分外黑暗。面對陳水扁的連任,人民要「忍」,也要「顛覆」。「忍」是指再忍到520就會見到旭日東昇;「顛覆」是指對執政的人與執政的黨,「做不好,就換掉」。
連戰與陳水扁(中時攝影組攝)
政治人物的責任就是化「夢想」爲「現實」,化「零和遊戲」爲「雙贏」。在雙贏的架構下,臺灣海峽將變成溫世仁先生所形容的「消失的海峽」。
拋棄歷史上的猜忌與仇恨,歷史新的機會就在我們眼前。沒有變局所付出的代價,就沒有產生新局的動力。雖然大家付出了昂貴的代價,但或許是民主化過程中政權輪替所難以避免的。我希望對政治人物失望,但不絕望的人,在本書中找到了新的希望。我也希望對臺灣前途徬徨,但又深愛這塊土地的人,在本書中找到了新的方向。
總統的視線不只是現在,更看到未來;總統的決策,不能只注重個別團體,更要照顧整體利益。總統的心思不能一直在競選之中,只看着下一次選舉。總統不能爲了一時討好而遺禍後代,不能因一時權宜而破壞制度。總統要爲國家想未來,爲下一代創造機會。只有未來充滿了希望,才能看到有活力的今天。
我們相信:此刻的臺灣,需要改變,改變纔有希望。
臺灣的新局,是臺灣歷史的新篇章。只要我們付出心血,每一個人都可以是主角,都可以留下紀錄,都可以留下驕傲。
後代子孫回顧這一段新局的誕生,或許會以讚賞的口吻說:「那真是一個動人的年代,充滿了動人的故事。」
【未完待續】
本文節選自《進步臺灣:70年代起提倡的「改」與「變」》,作者:高希均,天下文化出版。
來稿請寄:[email protected],史話專欄歡迎書摘合作與歷史相關文章、照片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