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影響生態 仍須審慎評估
綠能當道,全臺瘋種電,但是否顧及珍貴動植物及生態資源,仍充滿考驗。(高市府水利局提供/袁庭堯高雄傳真)
種電、賣電是時下新興產業,「浮力式太陽能光電」系統能有效利用滯洪池或水庫等閒置空間,帶來發電效益及實質收益。但硬體材料生產過程是否符合環保法規,施作後對周邊環境生態是否有影響,政府都須審慎評估把關。
氣候變遷、極端氣候影響下,燃煤、燃氣等高污染的發電方式仍具爭議,綠電依然是各國未來發電的目標。「浮力式太陽能光電」系統是屏東業者的專利,相較陸域型太陽光電系統,能大幅減少土地使用成本,還能降低水體水分蒸發及水質優養化情形。
雖然太陽光電設備的發電過程不會製造空污,光電板、浮具對水體的污染也可做到零衝擊,後續保養也只需要用水洗去灰塵,沒有環保問題。但光電板生產過程不可避免仍會產生污染物,業者是否有依廢清法妥適處理,施作現場是否會造成原生態、環境的衝擊,政府單位在規畫前都該審慎評估,不可僅以發電效益作爲評估依據。
以南臺灣爲例,彰化到屏東一帶溼地、農地種電、賣電蔚爲風潮,但爭議也不斷。東海岸知本溼地、嘉義縣竹崎鄉內埔仔水庫種電都曾引發破壞生態的疑慮及抗爭。
雖然經濟部喊出2025年綠電佔比要達到20%的目標,搶着發展種電系統、換取發電量同時,仍要謹慎保護珍貴稀有動植物及生態資源,免得顧此失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