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息打炒房 恐加重民衆負擔
孫振義18日出席北威論壇,以「全球升息對臺灣房市影響」爲題演講。
他表示,過去20年美國聯準會(Fed)曾兩度大幅升息,一次是2004年~2006年,當時全球經濟逐漸復甦,帶起通膨壓力,Fed漸進式升息17次,央行也升息16次,當時房價指數成長8.7%,房屋移轉棟數登記增加4,492棟。
另一次是2015年~2018年,Fed因平均失業率和通膨率達標而升息,央行也跟進,但房價指數微幅下修後,很快又上揚。
「國內房市表現與國際經濟波動沒有強烈關係」,孫振義強調,主要影響臺灣房價的因素是政府政策。
例如,疫情期間央行連四次選擇性信用管制,採取不同政策工具組合,阻止熱錢流入房市價格炒作;但是,政府一樣可以在升息之後,針對特定族羣進行利息補貼,或給建商的容積獎勵等,還是能維持房市的活絡。
這波全球升息潮,伴隨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大漲,孫振義指出,臺灣房價主要從預售屋與新成屋計算,都掌握在建商與開發商手上,增加的建築成本能轉嫁到買房民衆,而且近年來政府興建科學園區、迴流臺商使用的工業區等公共建設,房價與土地成本都上揚,建商更有比價標的,因此臺灣的房價會居高不下。
對於管制房價有效的政策,孫振義認爲,近十年的實價登錄、人壽保險限購令、豪宅限貸令、房地合一稅以及央行四次選擇性信用管制等,運用不同政策工具組合,都比單純政策利率升息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