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計劃於2024年建成通車

人民網北京12月1日電(王紫)12月1日,記者從交通運輸部獲悉,深圳中山跨江通道(簡稱“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北距虎門大橋約30公里,南距港珠澳大橋約38公里,是集“橋、島、隧、水下互通”於一體世界級集羣工程,是珠三角“深莞惠”與“珠中江”兩大城市羣之間唯一公路直連通道。

據介紹,“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項目長約24公里,主要由長6.8公里的特長海底鋼殼混凝土沉管隧道主跨1666米伶仃洋大橋、主跨580米中山大橋、長約13公里非通航孔橋、東、西人工島以及深圳機場樞紐(地下部分)、萬頃沙(部分工程)、橫門樞紐(部分工程)3 處互通立交、1 處綜合管理處、1 處養護救援區等關鍵構造物組成。採用設計速度100公里/小時雙向8車道高速公路技術標準,項目總概算約446.9億元,計劃於2024年建成通車

它是國家“十三五”重大工程,以建成世界一流可持續跨海通道工程、創珠江口百年門戶工程、攻克行業技術難題、促進行業產業升級爲目標肩負推動“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的重任。

世界首次應用八車道鋼殼混凝土的沉管隧道,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成套技術及標準。經3年自主研發,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鋼殼沉管隧道成套技術,填補了國內鋼殼混凝土沉管隧道全產業鏈空白。

創新超寬沉管隧道火災排煙新技術;創新海中超大跨懸索橋新型氣動控制技術;創新U肋組焊一體化及全熔透焊接技術;研發大直徑高強鋅鋁多元合金鍍層主纜鋼絲

深中通道是集“橋、島、隧、水下互通”於一體的世界級工程。該項目沉管隧道長約6.8公里,共由32節沉管管節和1個最終接頭組成,是世界首例雙向八車道鋼殼混凝土沉管隧道。

其中,E31管節是深中通道沉管隧道第二個超寬變寬非對稱結構的管節,結構型長124.2米、型寬53.5米、型高10.6米,內部軸線弧線型,具有“超寬、變寬”技術特點,管節內部由1845個密封獨立隔倉構成,澆築方量近2.47萬立方米,澆築完成後的鋼殼混凝土管節重約6.6萬噸。

面對管節預製空間狹窄、交叉面多、環境惡劣工期緊張等種種困難,項目部始終以“每一個管節都是第一個管節,每一個隔倉都是第一個隔倉”的建設目標,深入總結和提煉E32管節的寶貴施工經驗,通過對自密實混凝土配比、施工工藝、智能設備運作、安全及質量管控方面進行不斷優化提升。“工期方面,我們制定了嚴密、可行、優化的總體施工計劃,對比於E32管節預製用時67天,E31管節被縮短至43天。”深中通道S08合同段項目部經理吳旭東表示。

在自密實混凝土脫空檢測方面,相較於E32管節底板混凝土密實度的97.30%,E31管節提升至97.61%。頂板混凝土密實度則由96.69%提升至98.05%,實現了又好又快地建設深中通道項目,有效推動百年平安品質工程建設。

11月28日22點左右,僅用約3小時,項目部順利將沉管隧道第二個“超寬、變寬”重達6.6萬噸的非標準管節――E31管節絞移出塢。

E31管節本次出塢的難度大風險高,對比今年7月份剛完成出塢的E32管節,其不平衡性更大,而可用於出塢的高潮位時間更短,港池內各個碼頭上更是泊滿了林林總總的船產品,施工區域更加狹窄。爲此,項目制定了詳實、科學的施工方案,在保證管節安全的前提下將出塢動作儘量簡化、優化,節省寶貴的潮位時間,同時在出塢前做足了充分準備,將每項待檢工作清單列表化,保證管節在船塢注水及出塢過程中的安全性。

“E31管節是整個深中通道沉管中軸線弧度比較明顯的一節管,拉移過程中會出現一定的不對稱性,我們管節53米多寬,而船塢僅有90米寬,塢底還有爲適應造船而佈置的超高支墩,實際留給我們管節活動的空間只有60米不到,兩邊的富餘只有2米多,這樣的空間哪怕是移動對稱的淺吃水結構也是有着相當難度,更何況我們的管節吃水超過10米,溼表面積極大,水阻力明顯,操縱難度可想而知。”負責沉管出塢的廣州打撈局項目經理維達表示。

出塢之後,受限於港池內的有限空間,E31管節還要進行90度轉彎,直插入臨近E32管節的坐底區域,這無疑又給施工增加了更復雜的操作及更高的要求。E31管節轉運到港池內寄放區後,需要在此坐底寄放近1年的時間,爲此項目部事先完成了超12000方的碎石墊層鋪設工作,爲E31管節打造了舒適完美的“睡牀”,可抵禦50年一遇的颱風工況

目前,沉管隧道已完成了E1-E5管節沉放,下一步計劃進行第六個管節沉放施工。(王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