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將成爲第一座“無人城市”,1700萬人去哪了?是福還是禍?

我國專家揚言:

深圳將成爲我國第一座無人城市,曾經的1700多萬人,可能會在短短几年內跑光,這到底是福還是禍?

深圳曾是鄧公重點關注的城市,鄧公還爲深圳火車站親自題字:

深圳。

意味着深圳永不靠站,但誰也沒想到,30多年後,深圳的人口將急劇減少,甚至會成爲一座無人城市。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深圳人都去哪兒了?

點個關注,一起揭秘深圳無人城市的真相。

一 深圳鉅變

先來看看深圳在我國的地位,我國曾設立了4個經濟特區,分別是珠海、汕頭、廈門和深圳。

當年4個經濟特區,直接帶動了全國經濟發展,但如今卻有3個特區算不上“特區”,唯獨剩下了深圳一個特區。

深圳發展了30多年時間,到了2019年,年產值直接飆升到了3萬億元,更誇張的是,深圳許多地方的房價已經超過了10萬元一平米,放在全國,深圳也可以說是地皮最值錢的城市之一。

很難想象,就是這樣一個寸土寸金的城市,最後人卻漸漸跑光?

按理說,深圳發展得這麼好,人只會越來越多,爲什麼深圳人還在減少呢?

這就不得不說到當年的經濟特區。

在1980年之前,深圳其實並不發達,作爲南部沿海城市之一,它甚至只能算是一個小漁村。

村子裡的人大多以打魚爲生,靠着魚類資源勉強餬口,有的魚類比較多,便運到外地去售賣。

那時候的深圳交通是什麼情況呢?

深圳火車站只有幾十平米大,售票廳也只是一個小亭子,亭子裡擺着兩個長凳,凳子上坐着的就是售票員。

在幾十平米的地方,衛生環境也十分差勁,尤其是衛生間,臭氣熏天,氣味刺鼻,完全就是髒亂差。

再來看車站的列車,數量少,時速慢,去趟外地幾乎要花上一天的時間,這對漁民來說,無疑是一種致命打擊。

深圳政府也不是沒想過改善這種情況,可深圳沒有支柱性產業,只能靠打魚來賺錢,另一方面,他們也沒有多餘的錢來搞建設。

貧困一直困擾着深圳,一直到七八十年代,在鄧公的高度關注下,深圳成爲了我國經濟特區之一,自此開始了飛黃騰達之路。

從1979年開始,在深圳上任的市長,每一位都是搞經濟的一把好手,從賈華到樑湘,再到李灝,一個比一個厲害,在他們的帶領下,深圳開始了從漁村到全國一線城市的鉅變。

到了21世紀,深圳地價持續攀升,建築業、金融業、船舶製造業、漁業相繼發光發熱,在高樓大廈林立的深圳,一平米的住宅用地甚至能賣出10萬以上的高價。

另外,深圳還吸引了不少務工人員前往,深圳還有另一個名字,叫做打工人的天堂。

對比西南內陸地區,深圳崗位多,工資高,放在八九十年代,年輕人找工作的去處,無非就是北上廣深四個城市。

在這4個城市中,深圳的吸引力是最大的,每年都有幾十萬務工人員涌入深圳,有了勞動力的加入,深圳產業迅速發展,發展越壯大,就越吸引人前來。

就這樣,深圳成了一個循環,成千上萬的務工人員源源不斷地到來,這讓深圳成爲了我國沿海地區的一個神話。

深圳總人口1700多萬,其中就業人數就高達1200多萬,在這1200多萬人中,有900萬都是外地人,這也足以證明深圳發展得有多好。

只不過誰也沒想到的是,就在這個節骨眼上,有專家卻提出了一種驚人的說法,那就是深圳人正在逐漸減少,在不久後的將來,或許會成爲一個無人城市。

一個好端端的一線城市,爲什麼人會突然跑光呢?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二 無人城市

深圳成爲無人城市,源自於一項計劃,也就是無人計劃。

所謂的無人,其實並不是人都跑了,而是不再需要人,也不需要人力。

深圳希望從裡裡外外,都靠智能來發展城市,像以前的人力物力,就不再那麼重要。

比如說深圳的無人地鐵,深圳有一條14號線,計劃是深圳的第一條無人駕駛地鐵,在設計的時候,這條地鐵就被設計成全自動化駕駛,沒有列車員,也沒有乘務員。

這樣一來,因爲人爲而造成的故障將大大減少,成本也會隨之降低。

14號線只要一建成,深圳將進入一小時都市圈,從這點來看,無人地鐵的功能十分強大。

除了無人地鐵外,還有無人駕駛公交車。

深圳的公交車上安裝了“阿爾法巴智能駕駛公交系統”,不管是乘客上下車,還是道路情況,都能被及時感知到,更讓人驚訝的是,就連超載,無人公交車也能察覺。

一旦超載,公交車將停止運行,等到人下車,公交車纔會繼續前進。

再來看無人停車。

2015年,深圳研發出了一個最牛停車機器人,這是世界上第一臺激光導航式的汽車搬運機器人。

有了這個機器人,人們不再需要找車位,也不需要倒車,就連收費問題也變得更加便捷。

機器人會把車輛擡起,並放在應該存放的位置,這樣一來,根本不需要駕駛員進入停車場,也不需要工作人員來指揮。

當然,深圳還擁有無人便利店。

2017年,深圳已經出現了24小時無人便利店,進店之前,顧客只需要掃碼完成註冊即可,隨後把自己要買的東西放在收銀臺上,收銀臺識別出商品的價格後,顧客就能付錢走人。

有人會說,如果有人偷盜商品怎麼辦?

無人商店還有一個作用,當顧客帶着沒有結賬的商品走出店門時,系統是會自動識別的,顯示屏上也會出現沒有買單的商品,只有付錢後,顧客才能離開。

如果說無人商店都是小意思,深圳甚至還有無人銀行。

在銀行裡不再有工作人員辦理業務,取而代之的都是一羣機器人,顧客辦理業務也不需要排號等待,只需要驗證身份就行。

而那些小機器人,則負責爲顧客們答疑解惑,辦理業務也絲毫不在話下。

從上面說到的無人服務就能看出,深圳已經減少了一大批勞動力,將他們從崗位上釋放出來,不再整天圍着崗位打轉。

真正出力的其實是人工智能,用人工智能代替人力,這是深圳科技進步的成果,本該算是一件好事,但隨着無人範圍擴大,深圳很可能會全方位進入無人期。

走在大街上,可能看不到任何一個工作人員,出租車上沒有司機,商店裡沒有營業員,飯店裡也沒有老闆,這樣的現象,就像是深圳的人跑光了一樣。

短時間內,有人說這是方便人們的日常生活,但也有人提出,無人城市很可能也是一場災難。

被人工智能代替之後,下崗的工人們該何去何從?

1200多萬就業人員突然離崗,他們的生活又該如何保障?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代替人力,真的就比人可靠嗎?

深圳人跑光了,這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

三 是福是禍

深圳人口多,曾經是不少年輕人所向往的城市,每年都有好幾十萬年輕人涌入深圳。

但近幾年來,深圳卻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許多崗位上看不到人,就連路上跑的公交車,也成了無人駕駛。

越來越多的崗位開始無人化,這讓人百思不得其解,深圳是如何在一夜之間成爲無人城市的呢?

答案只有一個,科技發展得太快,人工智能已經完全能代替人力。

在醫院裡,一些手術甚至能安排人工智慧去做,在銀行,也有一堆機器人來辦理業務,甚至在路上,無人駕駛、無人公交車更是隨處可見。

自從有了人工智能之後,工廠裡的員工急劇減少,深圳有900多萬外來務工人員,一下子都被打回了原形。

這還不是最可怕的,深圳並不是個例,我國各大城市都有無人化的趨勢,這不禁讓人懷疑:

無人城市究竟是福是禍?

從成本上來說,人工智能成本低,且更方便安全。

但從其他角度來看,卻又是一大致命隱患。

其中第一點就是貧富差距,如果讓人工智能代替人工,那麼富人更富,窮人則失去了工作,失去了經濟來源,時間一久,無疑會加大生活壓力。

換句話來說,人工智能對富人的影響很小,甚至完全是一件好事,他們能享受更加迅捷的服務,但對於窮人而言,人工智能就是一種惡性競爭。

不少工人下崗後,他們該如何安置?這就是一大問題。

隨之出現的又是第二個隱患,大量失業人員該去哪?

無人駕駛代替了駕駛員,機器人代替了銀行職員,原本的員工只能下崗,離崗之後,他們可能找不到其他工作,各大崗位都被人工智能佔據,他們又該去哪工作呢?

有人說可以從事信息化行業,這樣一來,就能在幕後操縱人工智能,讓機器人在崗位幹活,人們則在後臺操作。

要從事信息化工程真的這麼簡單嗎?

在學歷方面就有很嚴格的要求,年齡也不能太大,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定的知識水平,才能學懂這一系列操作。

要知道,深圳有900多萬外來務工人員,這羣人並不全是高級知識分子,絕大部分都是體力工,中年人或者是年輕人,有的甚至是輟學的小年輕,要讓他們從事信息工程,這恐怕也是一件難事。

最後還有一個難題,人工智能工作起來,真的就比人好嗎?

或許就效率來說,人工智能的確更高,可這並不代表人工智能就是萬能的,在一些服務性的行業,人工智能其實並不能取代人力,從這點來看,一個城市也並不能做到完全採用無人模式。

對於以上種種問題,深圳也做出了許多改變。

第一就是加大教育投入,只有提高知識文化水平,才能讓人們更好地就業,即便是在智能化的今天,人們也能實現轉崗調崗。

還有就是對失業人員進行補貼,人工智能過於發達,就註定會帶來不少人的失業,尤其是在深圳這樣的大城市,物價高,一旦失去經濟來源,人們就很難生活。

因此在這個時候,深圳也需要注意到那些年紀比較大的失業人員,對他們進行一定的經濟援助,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失業人員的心態不跑偏。

最後是貧富差距問題,這不是一個能在短時間內解決的難題,更多時候,可能還需要國家出手,調整高收入人口,對低收入人口進行援助。

不管怎麼來看,一個城市突然變成無人化,其實是有好有壞,對於工廠勞動者而言,他們最容易被機器所代替,這或許並不是一件好事。

但對於一個城市的長遠發展來看,智能化、無人化那是大勢所趨,在智能化的今天,深圳依舊在領先探索,如何解決貧富差距問題、安置失業人員等,依舊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至於深圳何時實現無人化,真正做到無人城市,這恐怕就是後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