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中日不能互視對方爲威脅

旺報社評

日本執政的自民、公明兩黨12月初就擁有「反擊能力」(對敵基地攻擊能力)達成共識,將在年底前修訂《國家安全保障戰略》等「安保3文件」。前首相安倍先於2014年變更內閣對「集體自衛權行使」的憲法統一見解,岸田隨之增訂「自衛隊擁有對敵反擊能力」,基於《日本憲法》第9條「和平主義」精神的「專守防衛」等於重新定義,日本「憲法第9條」已空洞化。

日本建構反擊能力

岸田內閣基於北韓及中國的高性能飛彈試射成功,一致認爲目前日本的飛彈防禦系統將難以攔截,爲有效阻止飛彈攻擊,必須建構「反擊能力」以提高威懾力,降低遭受飛彈攻擊的可能性。日本界定的「反擊能力」爲,若發生彈道飛彈等武力攻擊事態,作爲旨在防衛而不得不採取的必要最小限度措施,可在對方疆域實施有效「反擊」,「反擊能力」非針對特定國家,而是根據情況逐一判斷。

與日本關係密切的他國,若遭遇攻擊導致日本存亡受到威脅時,亦不排除該能力會作爲「集體自衛權行使」的手段,並將與美軍協商制訂有關「反擊能力」的聯合運用計劃。未來日本自衛隊將加入美軍推動的「整合防空反飛彈」(IAMD)戰術策略,提升「統合嚇阻」的實效性。

爲因應安保戰略調整,岸田首相決定自2023年度起5年的防衛費總額增至約43兆日圓,若與目前的防衛經費5年總額27兆4700億日圓規模相較,成長幅度超過5成,並計劃在2027年將防衛預算推升至國內生產總值(GDP)2%之目標,以符合美國的期待。美國陸戰隊司令伯格正面評價岸田內閣建構「反擊能力」,大陸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則批評,日本軍事擴張的行動嚴重威脅亞太地區的和平穩定。

但岸田不希望中日關係改善的勢頭因「反擊能力」法治化戛然而止,避免言明中國爲「威脅」,而以「前所未有的最大戰略挑戰」定位中國,爲中日關係留餘地。但中日關係關鍵點是「臺灣問題」,大陸外交部長王毅定位「臺灣問題」爲雙邊關係的政治基礎,是不可逾越的紅線,要求日本重信守諾。日本在「臺灣問題」上的態度,不僅牽動中日關係良窳,亦攸關日本週邊安全。

不應操弄臺灣問題

岸田爲日本安全計,不應操弄「臺灣問題」。日本最大在野黨立憲民主黨幹事長、前日本外相岡田克也,及曾任日本外交官的立憲民主黨籍衆議員末鬆義規先後在衆議院質詢岸田首相,要求內閣與美國同步表態「不支持臺獨」。對此,岸田重申1972年《日中聯合聲明》,與臺灣維持非政府間的實務關係,以迂迴的方式表達不支持臺獨的立場。

岸田對中外交高舉「構建具有建設性及穩定的中日關係」,面對雙方歧見,「該主張的就主張」。因此,對話在中日關係無可或缺,此不僅在建交後,建交前中、日即存在相互溝通的社會基礎,此建基於兩國曆史淵源及文化共性,日本成爲中國撬動以美國爲首之西方世界的突破口,在中國改革開放前,日本始終是西方國家中對中貿易的首位。

日本駐北京大使垂秀夫表示,中日保持首腦間的頻繁溝通、夯實政治互信基礎,具有無比的重要意義。日本將視中美外長對話的狀況,在明年G7峰會前實現外相林芳正訪中,而中國駐日大使孔鉉佑亦指出,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以國事訪問訪日本,在中日之間有着無可取代的戰略引導力,強調中國重視「首腦外交」。中日對重開首腦外交有志一同,以構建契合新時代要求的中日關係。

中日建交50年,恩怨不斷,在中、美激烈競爭的國際政治下,日本難以擺脫「美日同盟」與「對中制衡」的雙重路徑依賴,但絕不能互視對方爲「威脅」,否則無異宣告中、日進入惡性互斗的新階段,日本亦將失去國家利益中的核心——「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