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疫情再起 兩岸醫療聯手正當其時

旺報社評

大陸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激增,各地醫院擠滿求診的民衆,尤其兒科病房一牀難求。就醫困難反映出大陸在新冠疫情後對醫療人才仍有強烈需求,兩岸醫療合作應有可爲。

隨着大陸城市的建設發展,各地醫院牀位數、醫護人員數量都有所增加,但由於人口基數龐大,大陸醫療資源依然有限。經歷3年新冠疫情,大陸愈發重視醫療服務行業的發展。在此背景下,大陸不斷推動與外國及港澳臺醫療機構和人員的交流合作,將其視作提升醫療服務的重要措施之一。

臺灣醫療人才佈局大陸

臺灣在醫療、養老、育兒方面優勢明顯。2000年7月,大陸出臺《中外合資、合作醫療機構管理暫行辦法》,開放外資申設醫院,旺旺、明基、臺塑等成爲第一批西進大陸、取得行醫執照的臺資企業。經過多年發展,包括長沙旺旺、南京明基、廈門長庚、崑山宗仁卿、上海禾新醫院等臺企醫院體系在大陸已成形。這些醫院不僅與大陸分享先進的醫療服務管理模式和技術資源,還定期舉辦兩岸專業醫療研討會及學術論壇,促進醫療衛生交流合作。

2006年以來,大陸不斷鬆綁臺籍醫生在大陸註冊、行醫的限制。尤其隨着大陸中產階級的擴大,私人醫療機構愈來愈受到歡迎,臺資醫療機構的服務對象,已經從最初在大陸投資、求學、創業的臺灣人,擴大到了更多的大陸民衆。而且與美歐日韓等外國醫療機構相比,臺資醫療機構在文化、語言、社區融入等方面具有優勢,口碑好,競爭力強。

更重要的是,兩岸醫護人員逐漸成爲支撐臺海民間交流合作的重要團體。以新冠疫情防控爲例,大陸專家多次爲臺灣醫療人員提供方艙醫院組建的經驗,還有臺籍醫生進入隔離病房支援。這些醫療人員不僅爲兩岸民心相通做出了重大貢獻,彼此互助也爲促進兩岸和平發展打下了牢固基礎。

近月來,黴漿菌、流感、新冠感染與類流感等同時肆虐,大陸醫療服務人員短缺問題再度凸顯。對於擁有先進醫療資源的臺灣而言,加強兩岸醫療人才聯手正當其時,推動進一步交流合作,必然能造福兩岸更多民衆。

大陸官方日前通過《支持北京深化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範區建設工作方案》,提出「支持符合條件的外籍及港澳臺醫生在京開設診所」。這是大陸面向國外及港澳臺,吸引醫療人才的最新措施,說明大陸爲外籍及港澳臺醫療人員到大陸興業提供更好的保障,臺灣可以考慮深入佈局。

兩岸新藥開發交流合作

根據大陸官方數據,大陸醫師數量達到428.7萬人,每千人口醫師數3.04人,接近發達國家水準。不過,兒科、精神科、全科等醫師人才緊缺,這可成爲兩岸醫療人才加強聯手的切入點,持續加強相關人才的培養。

臺資與外資醫療企業在大陸已能穩定發展,因而受到私募基金、創業投資或行業投資者的青睞,資金不是問題。但這些醫療企業在吸納國外及港澳臺醫療人才,尤其在招募專科醫生方面,仍然面臨較大的挑戰,也可成爲兩岸醫療人才加強合作的重要方向。但要注意的是,大陸醫療服務行業逐漸開放,對國外和港澳臺醫療企業一視同仁,競爭將更加激烈。若不及早佈局,將會失去先機。

然而,民進黨執政以來,不斷阻隔大陸醫療人員來臺交流。早在2010年兩岸簽署《海峽兩岸醫藥衛生合作協議》,兩岸醫療團體交流頻繁。2016年4月兩岸依據協議啓動臨牀試驗合作,各自以4家醫院作爲新藥開發臨牀試驗基地,兩岸新藥公司可以此8家醫院的試驗數據,互相申請對岸的藥證,對臺灣新藥業者發展幫助尤其大。但蔡政府於同年5月執政後,將這份協議束之高閣。

臺灣醫療與軟實力日益強勁,大陸在醫學領域也蓬勃發展,且重視大健康產業,並推出《健康中國2030規畫綱要》,若兩岸醫療人才進一步深入聯手,強強互補,必然能在國際上掌握更多話語權,造福更多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