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兩岸融合大時代來臨

旺報社評

大陸召開2022年對臺工作會議,在延續針對臺獨的嚴厲用詞之餘,今年會議增加了更多有關「融合發展」的表述。可以預見,中共二十大將提出的對臺新部署會以「兩岸融合」爲軸心,併成爲未來5至10年大陸對臺政策的主旋律。

無意急統 更不主動武統

回顧近年美、中交惡之後的大陸對臺工作會議,每年都對臺海兩岸的情勢做出「嚴峻複雜」的判斷,並且對於風險、挑戰的警惕感愈來愈強,今年更兩次提及「鬥爭」。但這不代表大陸將對臺更強硬,兩岸關係更有「硝煙味」。首先,「堅持敢於鬥爭」去年被寫入中共第三個歷史決議,也是習時代中共對幹部的重要政治要求,此次在對臺工作會議上提及,屬於中共政治文化的「標準動作」,不需要擴大解讀。

其次,在美、中「既鬥爭又合作」的大背景下,北京眼中現階段臺海情勢的最大風險來自美國操弄所謂「以臺製華」、甚至協同盟友挺臺,這顯然遠超出臺辦系統的掌控範圍,故認爲對臺工作複雜性遠遠高於以往。但別忘了,大陸既講「敢於鬥爭」也講「善於鬥爭」和「鬥爭藝術」。換言之,「鬥爭」不是「蠻幹」。

這是不懂辯證哲學的西方世界難以理解的,所以,近幾年來美方單憑中共字面上日益嚴厲的對臺表述,就輕易得出中共即將「武統」的錯判,以至於兩岸民間相信「武統」者大有人在。

很明顯,今年的對臺工作會議,對上述論調做出了非常明確的迴應。會議新聞稿提到,「要增強歷史自信,看清祖國完全統一的時和勢始終在我們這一邊」,意思就是北京並不急於統一臺灣,並對兩岸和平發展的道路高度自信。那麼,既然北京在短期內無意「急統」,更不會主動「武統」,今後5至10年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路徑究竟爲何呢?這次會議十分清晰地指出了3個方向:

第一,北京將會繼續完善、支持臺灣民衆在大陸發展的制度環境,而讓更多臺灣人認同大陸的治理效能、選擇在大陸紮根。根據大陸去年「全國人口普查」資料,長居大陸的臺灣居民至少15萬人,他們是大陸「完善臺胞同等待遇」政策的首批受衆。同時,無論是國民黨、還是民衆黨,都曾透過不同管道呼籲大陸照顧好在當地打拚的臺灣人民,這說明北京也聽到了臺灣社會的呼聲。

治理融一 有利中華民族

第二,北京會以兩門(金門、廈門)、兩馬(馬祖、馬尾)「小融合」作爲試點,探索兩岸「大融合」的制度安排,更精細地繪製出兩岸和平發展的路線圖。習近平長期在福建工作,非常看重閩臺關係的角色,民進黨首次執政任內推動「小三通」時,蔡總統時任陸委會主委,習近平恰好是福建省長,2018年金廈通水也是在民進黨任內完成,故給今後閩臺「小融合」提供了豐富的想象空間。

第三,北京將投入更大精力爭取向臺灣民衆講好「和平統一故事」,希望在臺灣社會塑造可敬、可愛、可信的形象,促進兩岸心靈契合。今年對臺會議格外強調要「講透」對臺政策,應是北京高層意識到,多年來大陸民間甚囂塵上的「武統論」對臺灣民心衝擊不小,臺灣民衆對中共產生很深誤解,大陸也捲入臺灣選舉政治漩渦之中,使得對臺灣民衆的善意屢屢被扭曲、消音。若北京在這部分有所改進、從善如流,相信兩岸關係前景不會悲觀。

大陸資深兩岸關係學者、廈大臺灣研究院教授劉國深曾經提出「漸進治理」的概念,用於現階段的兩岸關係。這個概念非常貼切,從今年大陸對臺工作會議的思路中,似乎能總結出8個字,也就是「漸進治理、融合統一」,作爲今後兩岸關係的路線圖。當大陸已經掌握足夠軍事實力震懾美方和臺獨後,北京對統一反而「不急」,將更注重「漸進」式積累兩岸和平成果,也將更注重透過治理層面對臺灣社會的吸引和調控,最終實現「心靈契合式統一」願景。

「漸進治理、融合統一」8個字,再進一步簡化爲「治理融一」這4個字,相信是對全體中華民族最有利、最符合世界歷史潮流的兩岸關係發展方向,臺灣應該勇敢迎接兩岸融合大時代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