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建構後馬習會時代兩岸關係
馬英九總統(左)向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右)提議擴大臺灣參與國際,獲習善意回應。圖爲會前兩人一同向全球媒體揮手致意。(王爵𬀩攝)
馬習會在全世界驚歎中結束,雖然很難說這次會面能對臺灣即將到來的大選產生多大影響,但兩岸領導人已建立會晤頂層框架,某種程度代表兩岸高層政治對話的開始,這對選後兩岸關係的影響是深遠的。
臺灣在兩岸關係中的最大訴求是地緣安全、政治尊嚴、經濟利益。馬習會成行,顯示大陸一直以來以「經濟讓利」爲主導的兩岸關係思維有所轉變,馬習兩位「先生」會面,符合臺灣民衆對兩岸對等和政治尊嚴的期待,也代表大陸對「臺灣意識」一定程度的尊重,對兩岸交流合作重經濟輕政治所形成的不正常格局,應有修正作用。
在對等情形下,臺灣民衆其實樂見兩岸經貿合作與民間互動維持熱度,這就是爲什麼馬習都指出,兩岸要「務實合作、民間往來」,習近平表示「願與臺灣分享大陸發展的機遇」,馬英九強調「爲生民立命」,這纔是臺灣民衆對兩岸和平發展最有感、最迫切的部分。落實馬習會的共識,重中之重就在於此。
後馬習會時代兩岸關係第一個重點,在馬習會頂層設計的延續。兩岸領導人會晤及事務主管部門協商機制應得到鞏固。但如果綠營上臺,兩岸要如何維持現狀?也就是兩岸政治底線怎樣磨合?習近平說:「根基不牢,地動山搖」,馬習會上他又說:「無論哪個黨派團體、無論其過去主張過什麼,只要承認九二共識的歷史事實,我們都願意與其交往」,可見大陸底線明確,但也容許彈性。既然陸方表達了彈性的可能,倘蔡英文勝選,對內對外都將受到沉重的壓力和考驗,稍一不慎可能滿盤皆輸。在這種情形下,兩岸高層交流機制的延續和鞏固十分關鍵。
重點之二,馬習會能否實質性帶動臺灣經濟,這是至關重要的一點,未來兩岸經貿合作怎樣讓「分享大陸發展機遇」爲臺灣民衆所感,這比任何時候都重要。不但兩岸要妥善管控和化解政治分歧,使經濟往來不受政治干擾,還特別需要臺灣自身實現機制轉變,不再讓大陸的經濟分享被政商巨頭壟斷,難以惠及大衆。
需要反思的是,經濟讓利是北京對臺政策中相對成熟的部分,但爲什麼收效不如預期?其實臺灣民衆是否普遍受惠,並非完全操之在北京,臺灣是否向大陸坦誠合作,纔是最關鍵。蔡英文近期提出「新南向政策」,主旨是將臺灣政治經濟戰略引向東南亞國家、疏離大陸。
「南向政策」在1996年就提出過,東南亞發生金融危機因而失敗,此後臺灣經濟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倚靠大陸,這種倚靠今後也無法改變。新南向政策明顯無視亞太區域經濟的客觀現況,政治上含含糊糊,地緣上舍近求遠,自身經濟發展判斷捨本逐末,可以想見,基於這種戰略思維的兩岸關係會有多糟糕。
還需要反思的是,臺灣自身的利益分配機制是否存在問題?比如《兩岸服貿協議》擱淺的主要原因是,部分行業認爲服貿會對本行業帶來衝擊,因而反對。但任何貿易自由化,行業衝擊都是必然的,政府要做的不是設置壁壘,而應以公共基金、行業補貼、財政稅收等方式,或設置緩衝期,削減對行業所造成的衝擊,實現內部平衡。
大陸經濟讓利,但臺灣民衆無感,加之經濟缺乏成長動能,民情焦慮,一定程度催生了太陽花政治風潮。如何突破讓利受惠侷限財團與特權,讓利益向下輸送,臺灣必須調整機制。不久前大陸十三五規畫對臺表述特別強調要惠及「三中一青」,大陸對此已有認識,臺灣能否迴應大陸的調整,還要待大選後靜觀。
重點之三,馬習會能否真正鞏固馬英九時代兩岸和平發展的成果,根本要素是民意。國民黨九合一大選慘敗、太陽花學運都顯示新生代的臺灣意識對國民黨的挑戰,無論對臺灣還是大陸當局來說,都不能輕忽臺灣青年人對自己生活方式的堅持和願景。同時,不少臺灣民衆對大陸難以產生認同感,很大程度源於欠缺瞭解,民衆特別是青年的交流,相信會成爲未來兩岸往來的重要部分。
大選結果很可能臺灣變天、兩岸遇冷。不過,兩岸經濟密不可分,可以因爲政治變天而切斷嗎?答案是,大陸可以,臺灣不可以。若政治遇冷,民間交往的重要將更加凸顯,相信商企合作、商企各界代表會晤、論壇等形式的民間交流平臺將迎來大發展。
兩岸關係對臺灣而言,無論哪一個政黨執政,都不容視而不見,更不可能切割。如何讓民意直接參與兩岸決策程序、如何讓兩岸和平發展透過經濟實惠和民情撫慰來獲得民衆認同,使兩岸維持正常、穩定、可持續的共贏格局。這是兩岸當局,尤其臺灣未來新任總統與執政黨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