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兩岸大交流 賴清德最佳起手式

旺報社評

大陸籍「閩龍漁61222」漁船3月14日清晨在金門東碇海域沉沒,2人不幸罹難。這是繼2月14日大陸三無快艇翻覆,導致2人死亡事件後,在相同海域再次發生的不幸事件,但這次我方海巡署巡防艇與陸方救難船艦共同搜救,214三無快艇意外事件的不愉快應可緩解,兩岸若能建立共同維護海上安全通道共識,必然能增進融合發展的元素。

閩船再翻覆 兩岸攜手搜救

今年大陸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涉臺論述與中央對臺工作會議的核心精神與工作,除了傳統聲言堅決反對臺獨分裂和外來干涉之外,仍然強調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堅定不移推進祖國統一大業,維護中華民族根本利益。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增進兩岸同胞福祉,同心共創民族復興偉業。其中政府工作報告雖然沒有提到「和平統一」,但是習近平卻藉着政協場合定調「和平統一」不變,之後「和統」正式寫入政協決議裡。

可見兩岸維持融合發展、和平統一仍是大陸不變的對臺政策,並沒有因爲臺灣大選之後,蔡政府繼續推出抗中政策有所改變。尤其是「214」三無快艇意外事件,導致兩岸僵局持續,海委會主委管碧玲處理事件漠視大陸意願,讓大陸宣示金門海域沒有禁、限制線,大陸海警船登上我方遊艇檢查等逾越管轄權之事,一時升高兩岸緊張氣氛,也在大陸兩會召開之後化解。

其實,近來兩岸之間交流合作的事項還是時有所聞,但都被蔡政府抗中的不愉快事件遮掩,比較少出現在大衆的眼前。

其中比較受關注的是,民進黨中國事務部主任吳峻鋕最近在一場全球華人政治學者交流會上的演說,強調民進黨的《臺獨黨綱》已經成爲歷史,早已被《臺灣前途決議文》所取代,這句話雖然是老生常談,但是吳峻鋕提醒大家注意決議文後段:臺灣與中國是兩個在地緣上相近、經濟上互利、文化上共源的國家,也不可能永遠互相仇視、互設門檻。民進黨中國政策的最終目標,是要和中國建立互惠而非歧視、和平而非衝突、對等而非從屬的關係。

平等、互惠、和平的兩岸關係,應該是民進黨的終極目標,這跟賴清德在1月13日勝選演說中所強調,要追求的兩岸關係,是依照中華民國的憲政體制維持現狀,並在對等、尊嚴的前提下,和中國展開交流合作,增進兩岸人民的福祉,達到和平共榮的目標精神一樣。

賴清德的宣示,跟民進黨《臺灣前途決議文》的內涵是相同的。民進黨所謂的「抗中保臺」,不過是2020年蔡英文爲了尋求連任所打出的一張選舉牌,絕非是民進黨追求兩岸關係的現狀,更非是一種永續的狀態。

棄抗中保臺 選擇和平之路

大陸既然繼續追求和平統一,期待兩岸融合發展,賴清德雖然宣稱要延續蔡英文路線,但是「抗中保臺」並非民進黨《臺灣前途決議文》的精神,而且已經在這次總統大選中遭到人民唾棄,即使過去最支持民進黨的年輕人,也轉向支持兩岸一家親的民衆黨主席柯文哲,賴清德想找回年輕人的支持,唯有放棄蔡英文「抗中保臺」的對大陸鬥爭,才能讓年輕人回心轉意。

蔡英文時代崛起於10年前太陽花學運,年輕人的聲音如李白形容的「飛流直上三千尺」,爲臺灣沉悶的政局「激起千層浪」。但如今俱往矣,臺灣年輕世代的轉型可以說10年一輪,過去的太陽花已經被新生的小草取代,520之後賴清德應該追求自己的新時代,而不是在蔡英文的「芒果乾」中重溫舊夢。

當然,最能讓賴清德展現新時代之風的作爲,還是在轉化兩岸關係,從「抗中保臺」進入兩岸大交流時代,這不僅能呈現賴清德魄力,也是兩岸關係可以蓬門今始爲君開,超越美中對抗的氛圍,爲兩岸走出一條不同於李登輝、陳水扁、蔡英文的綠色大道。

這絕非南柯一夢,賴清德雖然揹負着「務實臺獨」的重擔,但是臺獨之路早就被陳水扁所說破,是一條不可能之路,即使蔡英文執政8年,臺獨紅線也不敢跨越,賴清德在總統與立委得票雙少數的境況下,不可能超越扁蔡,所以選擇走一條大陸已經鋪陳好的和平之路,讓兩岸共同扶持、共同救難的精神充分展現,這絕對是一條最健康、最有前途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