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大陸民營企業迎來春天

旺報社評

時隔7年,習近平再次召開民營企業發展問題座談會,這次會議規格之高、動靜之大,在大陸內部及臺灣都引起廣泛的討論和解讀。和2018年召開的民營企業座談會相比,如今的中國大陸,外有川普2.0所帶來的關稅壓力和愈演愈烈的科技打壓,內有經濟復甦態勢不平衡,特別是民間投資與消費乏力,外商直接投資(FDI)創歷史新低,改革急迫。

重視民企 習近平出席

此時此刻,由習近平本人擺出仍重視民營經濟,願在制度面和法治面保障民企長期存續,並宣示賡續推進國營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的「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等鮮明態度,對自2023年新冠疫情結束後,仍如履薄冰、寒天飲冰水的民營企業家來說,無比振奮。

不過,體制的表態能否掀起「喚回中國民營企業春天」的熱潮,關鍵還在於制訂行業規則的各業務主管部門,決定地方營商環境良窳的地方政府,及這兩三年來讓許多民營企業家捲入地方官場整肅案件或遭跨地域執法的紀檢、公安等部門,能否共同將頂層的意志轉化爲實際工作中的協力,而不互相拆臺內耗,這才能夠確保民營企業好不容易吞下的「定心丸」不失藥效。

除了習近平的談話,這場座談會另一個看點,在企業家的出席陣容。特別是官方安排在會議發言的6名企業家,以資通訊霸主華爲任正非爲首,中國電動車領跑者比亞迪王傳福居次。此外,還有民營農資巨頭新希望公司劉永好、上海半導體企業韋爾的虞仁榮,今年春晚上大出風頭的機器人企業宇樹科技的王興興,還有已進入成熟期的智能電器製造商小米的雷軍等人。

這一陣容,顯示大陸官方格外看重帶有自主科技創新研發能力,具有製造「實體經濟」色彩,以及在西方經濟打壓下具有「突圍」戰略意義的企業。不過,對市場來說,最具情緒指標意義的,恐怕還是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的現身。

馬雲是中國互聯網平臺企業的代表性人物,他和騰訊馬化騰、美團王興一樣,都沒公開發言,但曾是大陸民間最具思想傳播力的馬雲,獲邀出席座談會,並和其他企業家一同與習近平握手,新聞畫面播出後,過去幾年來,他因旗下螞蟻金服IPO受阻、阿里巴巴被控壟斷而遭3年整改的「無良商人」標籤終於可以撕下。

新生態系 臺灣有機會

馬雲曾公開痛批大陸金融監管部門「文件太多,政策太少」、「弄得自己部門沒風險,但整個經濟有不發展的風險」,因而惹議,在歷經3年多的沉寂退隱,再次現身最高規格的官方場合,別具意義。

未來,他是否還有回到公共輿論場前沿的機會或心氣,不僅折射着馬雲和官方的心結是否就此和解。在拿着放大鏡檢視馬雲出席狀況的涌動輿情背後,反映着大陸社會高度注意企業家能否再次被允許或鼓勵對時局發出建言,也是時局寬緊尺度的風向標。

除了上述企業以外,中國本土AI模型DeepSeek創辦人樑文鋒、全球電動車電池巨擘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羣的出席,則體現出大陸企業在一些新創領域,正攀上厚植其全球規格主導力的高地。而西方以「國家安全」理由對中國新科技能力的打壓圍堵效果,也顯得失色不少。政治意識主導下的脫鉤斷鏈,是否正倒逼中國加速形成一個自成一格且成本更低的創新生態系,進一步排擠西方企業的機會,已成爲西方政經界開始反思的話題。

在新一代民營企業家和科研工作者的努力下,大陸經濟增長新舊動能「換檔」初步有成,面對外部威脅將更遊刃有餘。接下來需要的是穩定的政經大氣候,和鼓勵創新與跨境交流、活潑思想的土壤。我們應對大陸的變革懷抱正面的期許,並從中尋找屬於臺灣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