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大陸急於加入CPTPP的背後

旺報社評

北京未受疫情及中美關係惡化影響,加速腳步對外開放,尤其在區域經濟合作方面,態度更是積極。除日前正式提出申請加入CPTPP外,去年完成簽署的RCEP,正與成員國共同推動如期生效。「中歐全面投資協定」(CAI)雖在最後階段遭遇政治困難,但北京並未放棄,相關工作仍在推進中。北京爲何如此急切?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首先,後疫情時代,面對貿易保守主義、單邊主義擡頭,大陸無論爲自身經濟發展和全球經濟復甦計,都必須堅持走開放之路。儘管大陸疫情防控政策遭致「閉關鎖國」的質疑,但作爲世界工廠,大陸早已深嵌全球產業鏈,因此官方一再強調「國內國際雙迴圈」,明確展現出不會與世界脫鉤的姿態。從這個角度而言,大陸積極參與CPTPP和RCEP,並不放棄中歐CAI等,不僅將影響其產品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增強其參與主導區域經濟合作的廣度和深度,也是在向外界表明大陸仍堅持對外開放這一國策,並將繼續支持經濟全球化。

其次,冀望高水準開放倒逼內部深化改革。大陸的改革大致可分爲兩種類型,一種是「內生性」的,如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爲核心的農村改革;另一種是「外源性」的,如開放倒逼改革。當年爲加入WTO,大陸按相關規則修改了3000多條法律法規。如今,面對CPTPP這一全球最高標準的自由貿易協定,以及RCEP和中歐CAI的具體覈准實施工作,正好可加以利用,破除阻礙相關領域深化改革的藩籬。大陸當前致力於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追求實現共同富裕,就必須將深水區的改革貫徹到底,引入外部競爭既是壓力也是動力。

再者,可爲大陸的發展構建更加和平穩定的外部環境。不可否認,大陸積極構建在亞太地區的經濟合作,深化與歐洲地區的經濟勾連,確有抵消分化美國包圍圈的意圖。拜登上臺後強調美國重返多邊主義,但從目前的動作來看,其強調的還是所謂「民主」共同體,塑造的是意識形態的多邊主義,而大陸目前強調的多邊主義更多是基於發展和利益之上的。單從亞太地區來看,在不同政治制度、不同宗教、不同經濟發展程度之間,強調發展和利益的多邊主義,更有利於亞太地區的整合。然而,考慮到外部因素的干擾和內部改革的阻力,大陸現時所致力的上述區域合作,都將面臨一系列挑戰。

尋求利益共同點

其一,無論是CPTPP的談判還是RCEP的正式施行,亦或中歐CAI的最後覈准,都是難啃的硬骨頭。先不提CPTPP關於市場準入、勞工保障、環境保護等規則條款的嚴苛,單看大陸提出正式申請後,日本、澳大利亞等頻頻「挑刺」,即可想見未來談判之艱難。

再看RECP,當前各方覈准進程並不一致,正如大陸學者所分析,此前由東盟主導的區域進程中達成的協議不計其數,但這些協議很多並沒有真正付諸實施,或者說,這些協議的執行一直是一個問題。至於中歐CAI,即使大陸在市場開放與規則上做出最大程度的開放,但在歐洲議會反華風向下,幾無可能在短期內「解凍」。

其二,內部既得利益集團的阻礙。在大陸,開放與改革一直被視爲一體兩面。要做到與國際通行規則接軌,創造更具吸引力的營商環境,大陸不僅要在國企改革、智慧財產權保護、改善勞工權益等方面有「刀刃向內」的改革決心,也要注意改革的方法。譬如,增強改革的政策透明度,使之更加法治化、制度化,從而降低改革成本,也能儘量維護市場環境的穩定,讓企業安心,讓民衆放心。

其三,排除國際政治因素的干擾。大陸致力加強區域經濟合作,自有其地緣政治的考量,但同時也有必要排除政治因素的干擾,這其中就包括美國及其盟友的刻意圍堵。例如面對大陸的「一帶一路」,美國就針對性地提出由「民主國家」牽頭的基礎設施建設計劃B3W方案;在RCEP簽署前夕,印度宣佈退出,不僅有其自身經濟考慮,也有美國印太戰略因素使然;又如中國申請加入CPTPP,剛與美、英達成AUKUS的澳大利亞勢必不會輕易鬆口等等。

由是觀之,在「經濟靠大陸、安全靠美國」這種「選邊站」的博弈中,大陸僅僅只靠經濟合作來增加自身籌碼是遠遠不夠的,還得尋求更多利益共同點,方是長久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