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是誰輸掉這場疫苗戰爭

中國時報社論

英國本週開始施打美國輝瑞與德國BioNTech合作開發的新冠肺炎疫苗,美國耶誕節前將批准莫德納與輝瑞的疫苗上市巴西也將在下個月接種中國大陸疫苗。當疫苗變成國際防疫主戰場時,臺灣卻只見到衛福部長陳時中一張又一張的支票,到底什麼時候可以打到疫苗仍然沒個譜。臺灣防疫是不是會像龜兔賽跑,贏在前頭,卻因爲自滿而輸在後頭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對疫苗並不是沒動作,9月與全球新冠疫苗供應平臺「COVAX」簽約,接着補助國內生技廠商進行研發,高端、國光生技都獲得逾4億元補助。但國內生技廠都還只在臨牀1期的階段,距離完成臨牀3期覈准上市,還有很長的距離與很多變數

因此,向外採購是必要且迫切的問題。衛福部話講得很滿,先說至少取得460萬劑,再說已掌握1500萬劑,疫情指揮官陳時中先表示,國內可望於明年3至6月間開打,接着又改口說期程未定,看得人一頭霧水。到底臺灣向國外哪些廠商下好訂?何時交貨?交多少量?具體細節諱莫如深,沒人知道陳時中口袋裡到底藏了什麼。

陳時中口袋沒有籌碼

現在疫苗成了大國舞臺英美大廠順利完成臨牀3期,由於疫情慘重且爲了重啓經濟,英美政府紛紛放寬法規,儘快覈准疫苗上市。但這些疫苗還沒開始量產,就早已被大國搶訂一空,臺灣如果訂得慢還只是小單,恐怕排程會被擠到很後面。美國訂足了全國人打兩劑的量,沒打算分給其他國家,也不參加COVAX的分配計劃。杜克大學研究發現,先進與中等國家總計已預購了38億劑,開發中國家到2024年之前都沒機會拿到疫苗。

當然,臺灣和COVAX簽了約,理論上能循其分配機制拿到疫苗,但COVAX的分配是考量地區疫情,以其人口3%來分配疫苗,沒什麼疫情的臺灣能分配到多少、何時能拿到,都還很難說。何況蔡政府逢中必反,硬是不肯用大陸疫苗,因而爲選擇權多花了一筆錢,那麼能得到疫苗的機會又再少了一些。連和輝瑞合作完成疫苗的BNT,只因爲其亞洲授權交由大陸廠商代理,臺灣東洋的採購合約就被衛福部否決。政治算計卡在臺灣的防疫路上,民衆的健康安全無端成爲祭品

有一個問題很常被忽略、但非常重要,那就是疫苗的保護效期。如果新冠疫苗是像同爲冠狀病毒流感疫苗保護期大概維持1年,若再因病毒演化而須研製新的疫苗,那就意味着全球會持續需要大量的疫苗。施打疫苗會排定優先順序,例如安養院老人和照護者、醫護人員先打,之後再是其他族羣,每人要打2劑纔有足夠保護力。一批接一批輪下來,可能根本沒有一般民衆自費施打的多餘劑量。以人口65%才能達到羣體免疫計算,臺灣要有約1500萬人有抗體,就需要3000萬劑疫苗,陳時中口袋裡的1500萬劑僅達半數。如果效期只有1年,那麼絕對不是光買一批貨就完事了,我們能否長期掌握足夠的疫苗數量,攸關民衆健康與經濟發展,至爲重要,卻至今沒個明確答案。

陸疫苗外交魅力難擋

蔡政府把防疫佳績口罩國家隊吹得震天響,殊不知國際防疫進程已經來到科技成分更高的疫苗了。現在大陸的疫苗儼然已經成了國際戰略武器,和巴西、巴基斯坦等國合作進行測試,藉疫苗拉攏各國,並願意提供10億美元貸款,讓拉美加勒比海地區國家取得大陸疫苗,那塊地區可是我國的邦交國重鎮,當大陸祭出疫苗外交時,臺灣能靠口罩擋下來嗎?

臺灣的疫苗廠商需要政府幫忙,在海外尋找第3期人體試驗的對象,因爲在臺灣本土難以做到,政府有辦法打破外交困境,幫忙找到合作國家嗎?如果疫苗國家隊遲遲沒進展,臺灣的防疫就會始終處於落後及受制於人的局面。

就像龜兔賽跑的故事,臺灣防疫一開始跑得飛快,然後就陷入自滿及自我吹捧,還對加強普篩等不同建言攻擊抹黑,把防疫當成取之不竭的政治提款機。結果其他國家疫情雖然嚴重,疫苗研發卻一步步跑過了臺灣。

輸掉疫苗戰爭,臺灣就只能閉緊國門、戴緊口罩防疫,在自己的小泡泡裡逐漸萎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