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建好制度護航全面註冊制

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全面實行股票發行註冊制後,日前證監會開會傳達精神並部署明年改革任務,明確以全市場註冊制改革爲牽引,全面深化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可見,全面註冊制已經箭在弦上。

註冊製作爲成熟市場的標配,也是A股市場化改革繞不過去的基礎性制度。之所以在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被重點強調,原因之一是當前尤爲需要資本市場爲企業提供直接融資渠道,支持實體經濟發展。而且,過去科創板兩年多與創業板一年多實施註冊制的探索經歷已驗證,雖然遇到了些許波折,但註冊制利大於弊,全面實施的條件已成熟。

統計顯示,截至目前科創板已爲368家企業提供直接融資服務,首發及再融資規模在今年7月兩週年時就已近4000億元,作爲註冊制試驗田,科創板已匯聚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新能源、相關服務、數字創意九大戰略性新興行業公司。而創業板註冊制改革作爲存量改革的探路者,過去一年多同樣積累了諸多有益經驗。

所以說,全面實施註冊制既是資本市場走向成熟的需要,也能更好更完善地爲企業提供直接融資渠道,服務實體經濟。即通過深化資本市場基礎制度改革,達到暢通科技、資本與實體經濟融合的目的。

不過全面實施註冊制仍有未竟之業,這也是監管層一直較爲審慎的原因。今年2月底證監會在一次例會中稱:“將在試點基礎上進一步評估,待評估後將在全市場穩妥推進註冊制。”這是因爲,註冊制在實施過程中出現了新問題。今年初,科創板創業板IPO出現撤回潮,“帶病闖關”“渾水摸魚”者衆多。

究其原因,是企業上市後市值動輒幾十億數百億的誘惑,尤其對部分利潤微薄甚至尚未實現盈利的企業而言。於是,一些企業就想方設法利用註冊制到科創板、創業板上市,造富效應帶動下,試圖矇混過關,有的甚至和保薦機構協作做假,爲的是實現上市早日套現。一些目的不純企業的出現,不但違背了註冊制服務實體經濟的初衷,對於資本市場乃至整個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也極爲不利。因此,實施全面註冊制之際,類似漏洞無疑需要堵上。

根據監管層一直強調的“建制度、不干預、零容忍”工作方針,目前亟需各項法律法規及政策規章制度的綜合協調監管,爲全面註冊制保駕護航。

比如,對於上市後發現財務造假、信披違規等欺詐上市情況,除了懲處中介機構未充分履行職責外,更要讓上市公司相關責任人付出代價,將棒子打在自然人身上,不能讓始作俑者逃之夭夭,一退了之。對於投資者因此受到的損失,也應該建立包括集體訴訟在內的配套制度,讓受害的投資者能夠通過法律途徑挽回損失,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至於遭遇抽查就撤回的擬上市企業,也不能放任一撤了之,還要追究相關中介機構和企業的責任,特別是保薦券商。

此次證監會也在明確明年任務時提到,要以註冊制改革爲牽引,統籌推進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健全退市機制、多層次市場建設、強化中介機構責任、投資端改革、完善證券執法司法體制機制等重點改革,持續完善資本市場基礎制度。

應該說,推行全面註冊制是大勢所趨,當前監管層應全面總結科創板、創業板試點註冊制改革經驗,進一步優化發行上市條件,堵住欲借上市套現牟利者,爲全面註冊制創造條件,儘早實現完善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