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週刊/民宿頭家翻轉南投小鎮 變中國大馬取經聖地
▲文創西進,是整鎮輸出。工廠搬走,經濟、就業機會流失,但,小鎮搬不走,經驗出去,錢潮進來。(圖/商業週刊/攝影賴建宏)
文/賴寧寧
一棟百年廢墟,能滾動出什麼樣的小鎮能量?一個人口只有5萬人的小鎮,又能串起跨出臺灣多廣的文創革命?
這是南投竹山知名民宿「天空的院子」、小鎮文創、竹青庭人文空間負責人何培鈞,12年來在沒落小鎮,從一間老宅所掀起的一場跨越縣市、跨海的串聯力量,也打造了經驗移轉中國,人潮、錢潮迴流臺灣的正向循環。
創全新模式!輸出整鎮經驗,送回人潮錢潮
這革命,首先在竹山小鎮發酵,帶動越來越多人回竹山創業。12年前,山上民宿只有天空的院子一家,如今,有十多家民宿誕生;茶二代、竹二代,經營文創的商店,紛紛在竹山落腳,其中,元泰竹藝社第三代林家宏返鄉後設計出竹牙刷,一炮而紅,最近更接獲美國訂單,月收入數十萬元。
甚至,外地來的品研文創創意總監駱毓芬,以竹山的竹子設計出的竹椅,不只獲得法國巴黎傢俱家飾展的亞洲新崛起人才獎,今年更獲選爲迪士尼藝術家,獲得迪士尼價值新臺幣500萬元的免費授權。
臺灣各地鄉鎮也前來取經,包括新北市三峽、桃園大溪,彰化鹿港、臺中東勢,高雄美濃、雲林土庫、臺中社企組織、苗栗發展協會、屏東原住民部落等二十多個鄉鎮、地方組織,近年來赴竹山參訪,吸取小鎮經驗。
竹山鎮人口只有5萬多人,但,每年參訪何培鈞經營據點的人潮,卻高達2萬1千多人次,而且,逐年創下新高。
國發會也透過南投縣政府、何培鈞的「小鎮文創」、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設計學院,以竹山的鹿谷地區,做爲茶竹小鎮的翻轉示範點,執行臺灣鄉鎮的地方創生計劃。
這影響力,更跨海影響了中國、東南亞。包括北京、上海、湖南常德、浙江溫州、杭州,甚至馬來西亞的詩巫市等,一批一批小鎮官員、年輕人,每年四、五十團涌進竹山。
海外參訪團,在今年初化爲行動,湖南省常德市政府邀請何培鈞組團隊,遠赴800多公里外的常德市,跨海移轉「竹山經驗」。
「過去臺商西進,是整廠輸出;現在,文創西進,是整鎮輸出,」何培鈞說,不同的是,工廠搬走,經濟、就業機會跟着流失,但,小鎮搬不走,經驗出去,錢潮進來。
下一步,何培鈞打算和中國官員簽約,將中國當地年輕人送來臺灣培訓,學習如何用創意來解決在地問題,讓竹山成爲臺灣小鎮經驗的教育基地。
一位年輕的民宿老闆,爲何有這麼大翻轉力量?
4年前啓動轉折人口外移,他改拚創業移民
「4年前是比較大的轉折,」何培鈞說,他經營民宿成功後,開始「企業化」經營,一度從1個據點,變成6個據點,找旅行社合作,擴充據點,專注於產值、人潮,事業發展順利,創業的1,500萬貸款很快還清,但是,4年前卻發現,自己事業成功,小鎮人口卻從八萬掉到五萬。
「我這樣做,到底對不對?」他自問,「遊客端、市場端,移轉不到居民端、價值端,因爲,人沒有回來,」他說,「當我把竹山當成我的家鄉,我的策略會跟以前不一樣。」出身南投水裡的他,把竹山當成第二故鄉,於是,他調整經營策略,決定做跟在地連結更深的事。
首先,他把6個都賺錢的據點,縮減成3個,接着,他要吸引本地、或外地人,前來竹山創業。
他租下鎮上一間廢棄倉庫,取名光點聚落,每個月最後一個禮拜五的晚上7點到10點,舉辦創業小聚,完全不收費,想在竹山創業的人,都可以來這裡提案,把自己想做的事,說給鎮上居民聽,唯一的條件是,創業內容必須跟「竹山」有關。
「你每個月只花3小時,來關心社區。」何培鈞鼓勵居民參加「創業小聚」,剛開始,只有4個人,3年後,每到月底,廢棄倉庫就坐滿了「來提案」、「聽提案」的在地人與外地人;他邀請雲科大數位媒體設計所助理教授張文山擔任光點聚落的總顧問,協助年輕人將創意變商品;如今,創業小聚甚至吸引跨縣市的人來參加,例如,西螺賣醬油的年輕人,及新竹做玻璃工藝的人,他們想找機會,將自己的產品與竹子連結。
「這裡提供雙引擎,」張文山說,創業提案,必須先在第一個引擎「光點聚落」發表、解決困難;1年成熟後,再進到第二個引擎,即雲科大的「後育成中心」,協助申請政府的創業輔導計劃,成立公司或工作室,並申請設計專利,最後,再回到鎮上落戶。
目前,1年篩選出6個創業團隊,兩年來,超過12個團隊產生。
一次參訪改變湖南取消酒店興建,保住60棟老宅
何培鈞把觀光行程,轉變成「食、宿、學」的在地「學習行程」,並納入這些新創品牌,讓他們可以在旅客面前講自己的品牌故事,例如,賣竹牙刷的,何培鈞會先買下牙刷,送給參訪團,參訪團可以聽到在地故事,也能拿到在地產品,而創業者也有曝光機會,這是一種互利行程。
這種「系統性」在地文化包裝模式,讓中國參訪團很驚豔。
去年,湖南常德市某國營企業組團來竹山參訪3天2夜,回去後,對方寫信給何培鈞:「領導看完,說景區的酒店不蓋了,」原來常德市有個桃花源風景區,原本風景區內規畫要蓋5星級酒店,但,當地政府聽完何培鈞對在地文化保存的想法後,取消酒店興建計劃,決定把60幾棟民宅保留下來。
他們更邀請何培鈞組團隊,赴常德協助民宅復原,將當地生活方式保留下來。何培鈞找竹山的合作團隊,包括張文山、駱毓芬、水牛建築師事務所陳永興一起,組成三、四十人的「竹山艦隊」,今年初登陸,將這60多棟老宅保留原貌,修復爲民宿。
60棟老宅硬體修復完成,但,居民已經搬走 ,空有建物,居民不在,如何能叫社區?中國很多鄉鎮,在城市化過程中,在地特色、文化、生活方式消失殆盡,有些地方,美其名保留在地特色,但,房子拆了,當地人不見了,只好找人來「演」,標榜「在地特色」,其實都不是真的。
常德市「亡羊補牢」,決定全盤複製「竹山模式」,要把在地特色找回來。首先,進駐風景區的店家,必須販售當地特色商品,例如,湘繡、黑茶等,不論是當地居民、或其他地區居民,都可以提出申請,通過後,由竹山團隊負責培訓,甚至,把人送回竹山受訓,實地觀摩學習。
意外建立正向循環文創西進,但人才在竹山受訓
以竹山爲例,何培鈞的竹青庭人文餐飲,裡面的食材,都由在地農民提供,一頓飯,可以解決當地農民問題,餐具都跟竹山的竹子有關,留住在地文化特色。
另外,常德也仿照「光點聚落」,設了一間大教室,取名「桃花源光點聚落」,未來將比照創業小聚模式,每個月讓當地居民聚集,讓創業者提案,大家一起討論。
而竹山行之有年的「專長換宿」,也搬到桃花源。60多棟民宿,讓擁有專業的人換宿,並提出對當地有幫助的創意,而創業者萬一遇到困難,也可以透過「專長換宿」平臺,由有興趣的換宿者來認養,提出解決方案。
「這就是文創西進,」何培鈞說,去年才辦臺胞證的何培鈞,沒有想到,12年的「竹山經驗」可以變成一堂課,複製出去。過去產業西進,是經驗過去,產品又回來臺灣,打趴臺灣產業;但,特色小鎮西進,是經驗過去,但是,那邊的人、團隊都要送來竹山訓練,這是「經驗去,人潮、錢潮迴流臺灣,是正向循環。」他進一步說。
不止常德,包括溫州、杭州也都對竹山經驗有興趣,常德成爲「竹山經驗」輸出的起點;連馬來西亞也來了,去年馬來西亞詩巫市官員,帶着當地校長來竹山參訪,結果,他們邀請何培鈞赴馬來西亞演講。
因應竹山經驗的輸出,何培鈞也將竹山經驗分成兩大部分:1是「小鎮生活」,這是指竹山經驗的輸出,將在臺北設據點,方便海外人士的第一類接觸,若需要深度體驗,再拉到竹山;2是「小鎮智能」,建立臺灣社區的區塊鏈,發行虛擬貨幣,遊客買的吃的,是誰生產製造,都能透過雲端連結。
4年前轉型,從經營事業,轉爲經營社區,擴大共好圈,沒想到,遊客從1萬人變2萬人,外國遊客的佔比,也成長到超過1成;何培鈞做了很多「沒有利潤」的事,但卻發現,不但沒虧錢,收入比以前更多,「這就是利社會、利他,最後又回到利己。」他說。
921地震後的沒落小鎮,竟翻轉成輸出文創經驗的熱門小鎮,這是串聯在地文化,所產生的力量,這股翻轉力量,只是開始。
【更多報導】
收購公司億來億去,她卻在比280元牙刷太貴...土豪跟女大生約會體悟:不找窮人談戀愛了
一天不到新臺幣100元! Costco推出超強新品,買回家讓你一整年都不會捱餓
以爲能領到2.5萬人民幣,最後竟是2.5萬臺幣....一個臺灣女生在中國工作的真實告白
外派中國,年薪600萬外商副總:當孩子說「妳不是我媽媽」,賺再多錢都毫無意義
任達華名下2、30棟房:年輕人不用心急,我領了16年低薪纔有今天
※精彩全文,詳見《商業週刊》。※本文由商業週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