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週刊/馬克佐伯格最倚賴華人 張健衝45億用戶戰略

張健曾是騰訊總座華納音樂和BBC 亞洲區數位業務,幫內容企業轉型是其強項,也是他擔任臉書內容戰略官的優勢。(圖/商業週刊提供/攝影楊文財)

文/黃亞琪

6月23日,臉書首度入選美國標準普爾500市值前十大名單,擠下零售巨擘沃爾瑪。之前市場頻頻批評臉書已被App世代「幹掉」,華爾街給了它一個平反的機會。

隔天,第26屆金曲獎國際論壇現場,臉書亞太戰略合作主管張健接受《商業週刊》專訪時表示,「目前臉書全球用戶是14億4千萬人次,佐伯格目標是45億人次,」他分析,臉書用戶幾乎約一個國家人數,接下來看的是全世界影響力,要當內容提供者的策略夥伴;他同時宣示:「永遠不做內容!」。

張健旗下6人,主導整個亞太地區臉書內容跨業合作,他直接跟創辦人佐伯格和營運長桑德伯格彙報。他管轄亞太地區,逾3億以上用戶。

不做內容的戰略令人好奇,當同業拚命往上下游整合,臉書卻說它們僅專注「平臺經營」,背後算盤是什麼?

攻略一:視頻不跳轉,留住用戶羣

張健分析,過去從Po照片分享到上傳視頻影音,發展時間是5年。照片仍是上傳大宗,視頻影音則漸成主流。

因此,你會看見許多公司和明星,每天一則影音上傳臉書,但目前仍停留於點閱後,接着,再導流回自己網站或YouTube,以增加原有網站流量。但,往往在導流回程時,光等待就約11秒,但《金融時報》做過研究,不到10秒用戶看不見所要的,就會轉到其他內容。

臉書的新戰略就是要用戶在臉書上的使用和體驗更滿意。他們與英國《衛報》、路透菲律賓第二大新聞媒體等合作,採取「即時文章」方式,一點閱視頻立即在臉書可以看到,不用再轉「第二手」,整整縮短11秒等待時間

只是,內容提供者爲何要與臉書聯盟,同時失去導流回原平臺流量?

攻略二:讓利內容商,擴大用戶分析

對傳統內容提供來說,流量是爭取廣告籌碼;但對臉書而言,它看的是背後更大商機:坐大內容,根據大數據分析用戶體驗模式,然後,化主動爲被動

但,畢竟是商業市場,彼此聯盟如何防止不踩踏在彼此的利益之上?「第一、全視頻直接刊登在臉書上直播,用戶得到體驗,流量雖留在臉書上,但內容提供者可以在全文下面刊登廣告,都算他們的收入;二、臉書後臺資料也會公開給內容提供者,流量其實沒有消失,他們還是能用流量跟廣告主談判。」張健說。

攻略三:協助內容商,不被網友轉檯

在數位轉型過程中,聯盟並非最難之事,但最難的是內容製作放在視頻上思維的改變。

以目前擁有8千萬臉書用戶的印尼爲例,張健和當地第一大新聞網站Liputan 6合作就完全打破過去的規則。如何用立即性轉播吸住觀衆眼球?「一、文字要大;二、視頻長度儘量縮短在2分鐘內;三、不須太精緻打光。」

「輕薄短小」的視頻操作手法,則是從用戶體驗得來。沒有挑戰嗎?張健直言,中國視頻目前打的是國內賽,臉書沒能參與,是壞也是好。「我們的競爭對手來自用戶,不是同業。」他強調,「臉書要的不是速度,是用戶的黏着度。」

只是,當後起之秀頻頻追趕下,加上「社羣平臺基本玩法是『一對多』,」廣告主常常得換腦袋思考,因爲它完全就是一種截然不同思維,都是臉書未來要面臨挑戰。

【 更多報導

耳邊全是哀號聲,脫落的皮膚垂在傷患腳上...外科醫師洪浩雲:我見識過地獄

錢花在哪,決定你的深度》揹LV、拿iPhone6,兩個女大生:1000元書錢付不起

30歲了...沒存款、有女友也不敢結婚》都是因爲20幾歲時,你不知道這些事

全身70%三度灼傷,四肢僅存右手》我恨這個奇蹟:爲什麼要讓像怪物的我活下來?

別再用Apple、Kobe、Echo...當英文名!4個老外告訴你,爲什麼英文名別亂取

精彩全文,詳見《商業週刊》。※ 本文由商業週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