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頂級富少被嘲“傻子”,卻獲諾貝爾獎,全世界欠他一個人情

他曾被嘲笑爲“癡人”,甚至有人稱他爲“天才中的傻子”——結果,卻改變了世界!

高錕,這位上海的“富二代”,並沒有選擇享受優渥的生活,而是執着於他人眼中的“不可能”。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18字)

他提出的光纖通信理論曾被學界集體嘲笑,但今天,光纖傳輸卻撐起了全球互聯網的骨架!

要知道,現在全球超過95%的國際數據依賴光纖傳輸,這份執着成就了每一個人觸手可及的信息時代。

如果沒有他,你現在看這篇文章都可能是奢望。

1.書香門第中的“科學怪人”

高錕,1933年出生,他的家族在上海赫赫有名。

高家由山東遷至上海,在清朝末年迅速崛起,成爲當地的知名望族。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18字)

然而,不同於普通富裕家庭,高家不僅富有,還特別重視文化教育。

高錕的祖父高煌是家族中第一個考取功名的舉人,家族從此逐步走向興旺。

而他父親高筠,既接受了傳統的私塾教育,又前往美國求學,取得法學碩士學位,回國後成爲上海法租界的首位華人法官。

但身爲書香門第的子孫,高錕卻被稱作“科學怪人”。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18字)

在同齡人還在背書、學習傳統文化時,高錕卻對化學、物理等充滿了興趣,尤其迷戀做實驗。

十歲那年,他竟把自家三樓改造成了一個簡陋的“化學實驗室”,嘗試着自己動手做各種稀奇古怪的“發明”。

其中一次,他偷偷製作了一種類似“化學乍彈”的實驗,結果乍彈真的爆乍了!

幸運的是,雖然被灼傷的小夥伴手傷沒大礙,但父母卻驚出了一身冷汗。

母親嚴厲責備道:“再玩下去,怕是要毀了整棟房子!”而父親高筠卻語重心長地對他說:“科學確實有風險,但越是風險,才越要謹慎與專注。”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18字)

在高錕日後回憶裡,父親的支持與指引爲他點燃了追逐科學的最初熱情。

或許就是這種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和執着精神,讓他不畏挑戰、堅持創新,使他日後成爲了那個改變世界的科學家。

2. 光纖通信的“瘋狂”構想

進入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通訊行業面臨重大瓶頸,隨着信息量的激增,傳統的電流傳輸方式漸漸顯得捉襟見肘,承載力遠遠不夠。

彼時的通訊領域,幾乎被電信巨頭們牢牢控制,大家都在電流傳輸上做文章,沒多少人願意去探索新的方式。

就在這種傳統思維的束縛下,高錕逆勢而行。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18字)

他在日復一日的學術研究中提出了一個“異想天開”的想法——“用光代替電流進行數據傳輸!”

這個想法在當時聽上去實在荒謬,沒人相信光能傳輸信息,認爲即便光能在玻璃中傳播,也會被材料中的雜質大大削弱,無法實現遠距離傳輸。

學界裡傳出無數的嘲諷聲,有些人甚至諷刺他是個“天才中的傻子”。

但高錕並未動搖。

他堅信光傳輸在速度和效率上比電流更具潛力,於是潛心研究如何在光的傳輸過程中儘量減少損耗,提出了一個關鍵設想:透明玻璃纖維。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18字)

只要玻璃足夠純淨,光的傳輸距離就能大幅延長。

即使全世界都在質疑他的觀點,高錕也從未退縮,他明白,一切偉大的發明都會經歷質疑和不解。

身邊的親友不解,覺得他的構想是天方夜譚,那他是如何把構想就成現實的呢?

3.將理論變爲現實

帶着這個“光纖”構想,高錕開始不斷試驗,但現實的難題撲面而來——玻璃純度不夠,導致光傳輸距離極短。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18字)

爲此,他不得不從一個物理學家變成材料專家,專注於提高玻璃纖維的純淨度。

經過無數次實驗的失敗,他終於發現了一種方法,能夠在理論上顯著降低光的衰減率。

到了1970年,美國康寧公司聽聞高錕的研究成果,主動找上門來,並在高錕的啓發下,決定投入資源研發實用光纖。

歷時數年,這家公司成功製造出世界上第一根實用光纖。

1977年,光纖通信在美國首次試運行,證明了這種創新的可行性。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18字)

這一刻,所有曾經嘲笑高錕的聲音都消失了。

從理論到實用化,光纖的應用打破了人們對電流傳輸的依賴。

高錕不畏嘲笑,堅持研究的毅力終於結出了豐碩的果實。

如今,全球95%以上的數據傳輸依賴光纖技術,高錕當年的“癡人說夢”成了人類通信的堅實支柱。

4.諾貝獎得主

歲月流轉,時間來到了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頒獎典禮上,76歲的高錕因爲阿爾茨海默症,已無法流利地講話,但他走上領獎臺的身姿依然堅定。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18字)

瑞典國王特地爲他破例免去了傳統的三鞠躬禮節,而是親自走下臺,將獎章遞到他手中,向這位默默堅持的科學家致敬。

而此時的美國總統奧巴馬也發來賀電,並感嘆道:“世界欠你一個人情。”

這位曾被人稱作“傻子”的科學家,如今站在了科學殿堂的最高處。

高錕的理論、他的執着和貢獻,獲得了全球的認可,他被授予了“光纖之父”的榮譽稱號,爲世人所尊崇。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18字)

這一切榮譽,他自己未曾多提,彷彿這些成就不過是隨手爲之。

比起榮耀,他更在乎的是如何把科學的火炬傳遞下去。

5.回饋與教育

高錕獲得諾貝獎後,並未選擇繼續在世界科學舞臺上“封神”,而是回到了香港中文大學,出任校長一職。

身爲頂級科學家,他本可以安享聲譽與財富,但他卻選擇了另一條路——投身教育。

在他的領導下,香港中文大學從傳統的學分制逐步過渡到更加靈活的課程體系,他開設了工程、藥劑、會計等多個學科,爲學校注入了創新與活力。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18字)

他不僅慷慨捐贈設立“高錕獎學基金”,還鼓勵學生在批評中成長,不因學生的抗議而懲罰他們,而是說:“這是大學生該有的獨立思維。”

對學生們來說,他是一位謙遜、和藹的“校長爺爺”;對中國科技界來說,他是一位點燃了知識之火的先驅者。

他的教育理念和無私奉獻讓無數學子受益,成爲科技和文化的傳承人。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18字)

結語:

2018年10月23日,高錕在香港與世長辭,享年84歲。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早在1996年將一顆小行星命名爲“高錕星”,以紀念他對人類科學的貢獻。

香港中文大學的“高錕科技大樓”也在他離世後落成,爲這位科學巨匠的光輝一生留下了不朽的象徵。

高錕用一生詮釋了科學的力量,他的執着與熱愛,成就了當今觸手可及的信息時代。

向高錕先生致敬!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18字)

聲明:素材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您點個“關注”,成爲粉絲後能第一時間收到文章推送。當您跟我有更多互動的時候,會被認定爲鐵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