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獲得諾貝爾獎?諾獎得主分享五個要素

什麼樣的人更容易獲得諾貝爾獎?

近日,2023復旦管院科創周舉行。開幕論壇上,作爲“科技之光大講堂”的科創周特別呈現,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斯坦福大學終身教授、復旦大學複雜體系多尺度研究院榮譽院長邁克爾·萊維特以“生物智能、人類智能和機器智能對科技創新的影響”爲主題在線發表演講。

作爲諾獎得主,邁克爾·萊維特在演講中分享了“如何獲得諾貝爾獎”的五個要素:一是讓年輕的科學家獨立負責;二是以5人左右的小型團隊爲最佳規模;三是要具有充足研究經費;四是要有來自同儕的強大壓力,“你的下一篇論文優秀,纔算優秀”;五是沒有等級觀念,學生們要和諾貝爾獎得主一樣充滿自信。

復旦大學管理學院院長陸雄文教授在開幕演講中表示,人工智能在人類生產經營活動的閉環中顯示出巨大的生命力和競爭力,能夠大幅提升生產效率和研發成功率。“人工智能正在改變我們所有人的命運。各個技術賽道和產業賽道正在發生的變化,不僅將改變整個社會經濟發展面貌,而且會改變所有人的學習、工作、生活方式。”他認爲,今天的人工智能扮演了基礎設施的作用,將擴散並影響所有行業的發展,也勢必會對管理教育帶來巨大變革。“未來的學者要做面向未來的研究。未來五年、十年,人工智能一定能更好地輔助教學。”

據悉,本次科創周圍繞“管理賦能 共同成長”主題,復旦管院匯聚海內外近40餘位嘉賓,舉行了“科創企業案例創新論壇”、“復旦科創先鋒年度論壇”等10場不同主題科創論壇與活動,並開展“開掛·不止科創”首屆播客節、“共振·與科創同行”線下聯展等一系列科普文化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