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品公社創始人劉文奎:賦能合作社,以產業發展帶動鄉村振興

本報記者 吳靜 盧志坤 北京報道

“農民增收問題非常重要,總書記在多次講話中都提到這個話題,‘三農’工作做得好不好,主要看老鄉們錢包鼓不鼓。”

6月13日,在由《中國經營報》《商學院》和中經傳媒智庫主辦的“中國商業20年躍遷與創變 引領新商業文明”2024中國企業競爭力年會上,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原中國扶貧基金會)執行副理事長、善品公社創始人劉文奎在談及鄉村振興時如是說道。

據瞭解,劉文奎從事扶貧工作二十餘年,2015年,他推動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發起成立了一家社會企業——善品公社,至今已經10個年頭。善品公社是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全資創辦的公益助農品牌,使命是幫助小農戶對接大市場,主要工作內容是以農民合作社爲抓手,幫助村民形成農產品規模化供應,對接電商平臺,實現持續增收。

合作社幫農民搭起電商橋樑

據瞭解,在大多數農村地區,農業產業仍是重要的收入來源之一。通過銷售農產品,可以幫助農民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條件,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

但在做農產品售賣過程中,劉文奎發現,以家庭爲單位的小農戶的生產經營方式,使得農產品難以形成規模化供應。雖然互聯網電商不斷下沉,但在農村中真正能夠藉助電商渠道直接售賣農產品的仍是少數人,大部分農民沒有經營此類業態的能力。

此外,互聯網電商對於產品把控、供應鏈整合的要求非常高,單個農戶在面對專業團隊的競爭時並不具備優勢。這些劣勢導致小農經營方式適應不了現代市場的競爭,也即是農民增收難最底層的原因和邏輯。

據劉文奎介紹,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從2000年開始探索貧困鄉村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其間也曾經歷多次失敗。比如2008年汶川地震後,他和團隊在地震重災區——四川省德陽市的民樂村做產業試點,建立了合作社,進行食用菌種植和長毛兔養殖,但最後都因爲管理問題項目失敗了。“我們從外邊招聘的能人得不到村民的信任,村民沒有形成真正的合作。”

吸取失敗教訓後,於玉樹地震後的2011年,劉文奎和團隊在當地再次以產業合作社試水,這一次他們取得了成功。他在上述論壇上,將這個成功模型總結爲鄉村發展的“金鑰匙”,即以產業發展爲導向,要爲市場提供合格的產品和服務,必須建立合作社,把村裡的“能人”選出來,帶着全村人一塊兒幹,形成規模效益,再此基礎上再加以政府、社會力量給予的支持及合作,這樣的村莊纔有可能發展起來。

據劉文奎介紹,這10年來,他和團隊一直在幫助轉變、培訓農民的理念,讓越來越多的貧困地區農民願意轉變“單幹”的形式,加入合作社抱團發展。合作社社員通過內部選舉,讓村裡的“能人”來負責管理運營,提高合作社的經驗管理能力。

在產品質量把控上,善品公社會針對每種農產品定質量標準,由合作社貫徹執行,對農產品生產過程進行質量控制。產品上市前,還要請第三方質量檢測機構進行檢測。

同時,整合農產品供應鏈資源爲合作社賦能,包括包裝設計、建冷庫、添置選果機等,爲合作社建立“一件代發”的供應鏈能力,讓這些農產品變成能夠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商品。

據劉文奎介紹,目前善品公社已經在全國19個省、150個縣建立了209家合作社,有40多萬畝的優質生產基地,去年的產值超過了10億元。

除了善品公社,劉文奎團隊還將合作社模式引入到鄉村文旅發展上,創建民宿品牌——百美村莊。據他介紹,其基本模式也是通過合作社,把農民閒置的房屋流轉出來,由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導入資金、資源,引入運營方,幫助村民運營民宿,創造的收入歸農民全體村民所有。目前百美村莊已在全國實施落地36個民宿項目。

除了通過以上兩個品牌項目在全國推廣、複製、示範外,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還跟雅安市政府和四川農業農村廳建立了四川蒙頂山合作社發展培訓學院,通過培訓合作社理論、方法,鼓勵優秀的創業人才回鄉創業,併爲其提供創業種子基金。

“‘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20字戰略中,產業興旺是基礎。面對當前農村空心化、老齡化問題,只有解決農民持續增收問題,纔有可能留住那些願意從事鄉村產業的人,並在此基礎上吸引更多年輕人回來從事相關產業。”在上述以鄉村振興爲主題的論壇上,對於鄉村振興的根本,劉文奎這樣總結道。

他呼籲各種社會力量在參與鄉村振興事業過程中,不管是投資方,還是運營主體,都能夠爲農民利益着想,爲合作社賦能,充分發揮合作社聯農帶農作用,促進農民可持續增收。這不僅符合國家鄉村振興政策方向,有利於鄉村可持續發展,也能夠激發企業自身的動力和活力,獲得更可持續的生命力。

(編輯:盧志坤 審覈:童海華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