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燕文化考古成果展在遼寧省博物館展出

前燕花樹步搖。本組圖片由遼瀋晚報記者 查金輝

“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 白居易《長恨歌》中的這句提到的金步搖,是慕容鮮卑特有的一種冠飾,這種金屬搖葉裝飾源於西亞,3至5世紀在遼西地區特別流行,成爲三燕文化的顯著特徵

龍城春秋——三燕文化考古成果展正在遼寧省博物館展出,在這個展覽上就可以看到花樹狀金步搖、金步搖冠等文物,通過這些文物去了解慕容鮮卑和三燕文化。

“三燕古都

本次展覽是國內首次舉辦的以“三燕文化”爲主題的考古成果展。本次展出文物共計300餘件套,包括金器玻璃器、銅器、鐵器、陶器等,除花樹狀金步搖、金步搖冠、鴨形玻璃注、蟬紋金璫等器物外,還首次展出了遼寧省博物館藏朝陽袁臺子前燕壁畫墓北燕馮素弗墓的壁畫摹本。同時,通過大量的文字與圖片,將慕容鮮卑的源流、三燕文化特點、考古研究成果等進行了詳盡的闡釋。

三燕是指東晉十六國時期(公元317年—公元420年),鮮卑慕容氏在北方建立的前燕、後燕、北燕三個地方政權,先後近百年之久。

前燕、後燕、北燕均以龍城爲都城或陪都,因此龍城又被稱爲“三燕古都”。遼寧正是三燕文化的主要分佈區。

金步搖

因此,說到三燕文化,就必須要說說慕容鮮卑。慕容鮮卑喜愛佩戴金器,比較有特點的就是金步搖了,它更是三燕文化的顯著特徵。

在展覽中就可以瞭解到精美且各具特色的金步搖,有朝陽出土的花樹狀金步搖、北票出土的金步搖飾件等,從工藝和造型上,都非常吸引人眼球。

金步搖是慕容鮮卑特有的一種冠飾,是以花樹狀樹枝幹上纏繞桃形金葉形成,這種金屬搖葉裝飾源於西亞,是通過草原絲綢之路隨北方遊牧民族南下傳入,3至5世紀在遼西地區特別流行,除用於冠上的金步搖外,在帶具、耳飾馬具上也都用搖葉做裝飾。大小不一、質地不同的金屬搖葉,成爲三燕文化的顯著特徵。

並經遼東半島東傳朝鮮半島三國時期的皇南大冢北墳瑞鳳冢、金冠冢均出土了金質步搖,日本藤之木古墳出土綴有搖葉的鎏金銅冠

金步搖不同於中國古代婦女使用的一種名爲“步搖”的髮飾。步搖是古代女子的重要首飾之一,其製法是先以金銀絲編成樹枝狀,枝上綴滿珠寶花飾,並有五彩珠玉垂下,使用時固定於髮髻。行走時隨着腳步的移動,那些垂掛的珠玉花飾會不停地搖顫,因而稱爲“步搖”。

甲騎具裝

魏晉十六國時期政權割據、戰亂連續不斷,重裝騎兵開始出現,三燕的甲冑和馬具,形成一套完整的甲騎具裝,在諸多戰爭中發揮了作用。作爲中原與朝鮮半島諸國文化交流的橋樑和紐帶,這一時期三燕馬具和甲冑經高句麗傳入朝鮮半島及日本列島,對東亞地區的馬具和甲冑系統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甲騎具裝”即人甲與馬甲、馬具的合稱。人甲包括鎧甲、頸甲、鐵兜鍪等,馬甲、馬具包括馬胄、鎧、當盧、鑣、鞍、鐙、鑾鈴、帶扣等。 在本次展覽上就可以看到多個人甲與馬甲、馬具的文物。如北票市南八家鄉喇嘛洞墓地出土的鐵兜鍪;還有曾登上央視《國家寶藏》節目的銅鎏金木芯馬鐙,這對馬鐙是世界上現存時代最早的真正意義上的馬鐙實物之一。

據介紹,朝陽市十二臺營子和北票喇嘛洞出土的甲騎具裝實物,標誌着三燕時期重裝騎兵的出現;代表了鮮卑騎射文化發展的水平,在北方民族文化史和戰爭史上具有重要意義。這種甲騎具裝通過高句麗很快東傳到朝鮮半島及日本列島。(遼瀋晚報記者 朱柏玲

相關新聞

遼博2021年13個展覽等你來

館藏兒童服飾展、中國清代木版年畫與日本浮世繪作品展四川彭山江口戰場遺址考古成果展……

昨日,遼寧省博物館公佈了今年的展覽安排,一大批精彩的展覽將在今年展出,一定會讓觀衆大飽眼福

遼寧省博物館相關負責人介紹,2021年,遼寧省博物館將爲觀衆呈現13個展覽。

其中,“龍城春秋——三燕文化考古成果展”已於近期開展。在即將到來的“六一”兒童節,遼博將推出“錦繡春暉——館藏兒童服飾展”,希望觀衆通過欣賞館藏兒童服飾,在觀察其精緻的針腳的同時,瞭解傳統民間藝術風格,喚起人們對於過往時光的記憶,尋找曾經的童真與美好。

8月將從境外引進“浮世繪里的中國故事——中國清代木版年畫與日本浮世繪作品展”,可欣賞到中國清代木版年畫和日本江戶時代浮世繪作品。

12月將從四川省引進“江口沉銀——四川彭山江口戰場遺址考古成果展”,展覽通過江口遺址相關文物的展示,用圖片、視頻、沉浸式投影等多樣化、高科技的展陳方式,全面展示四川彭山江口古戰場遺址的考古成果,再現明代中晚期政治、經濟、軍事等多個方面的社會面貌。(遼瀋晚報記者 朱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