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用好關稅窗口期,對中歐都“不壞”

來源:環球時報

日本《日經亞洲評論》6月18日文章,原題:受管控的貿易並不好,但這是中國和歐盟最好的前行方式 在歐盟上週決定將對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徵收懲罰性臨時關稅後,現在布魯塞爾和中方擺好談判桌以達成繁瑣的、受管控的貿易協議,儘管這種協議會讓貿易純粹主義者抓狂,但有時也能緩解棘手的政治問題。

歐盟發現自己處於進退兩難的境地。從貿易角度看,中國車企能以低價向歐盟銷售電動汽車。對於歐洲企業和工人來說,在歐洲大陸生產或期望生產電動汽車的前景黯淡。隨着歐盟的挫敗感達到頂點,不作爲不是一種選項。

然而,歐洲的觀點遠非一致。德國從一開始就強烈反對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展開反補貼調查,擔心它可能首先遭到報復。依賴中國作爲生產基地和銷售市場的德國車企,幾乎肯定會面臨來自中國的嚴厲反制措施。雪上加霜的是,由於德國製造商也將在中國生產的汽車進口到歐盟,它們也將面臨新關稅。在歐洲,環保運動團體也一直在發聲。從環保活動人士的角度來看,對電動汽車加徵關稅的理由荒謬至極。歐盟竭力實現其雄心勃勃的氣候目標,能夠獲得更便宜的電動汽車是一件好事,而非需要解決的問題。

與歐洲的貿易緊張局勢升級是中國最不希望或最不需要的。中方一直在尋求與歐盟緩和關係,以儘量防止布魯塞爾對美國亦步亦趨。歐盟要到7月4日纔會徵收臨時關稅。現在,中國和歐盟將進入磋商階段,看看雙方能否達成令人滿意的解決方案,以在窗口期內阻止加徵關稅。

(在這麼短的時間內)不可能開展深層次的結構性改革,真正的問題無法通過談判得到有效解決。從目前可行的選項來看,雙方最好的前進道路是達成某種權宜性的貿易安排。協議須達到兩個目的:歐盟生產商得到一定程度的保護,中國也必須能夠挽回足夠的面子,這樣中國就不會認爲有必要採取報復措施。這可能意味着在歐盟削減宣佈的臨時關稅的同時,中國同意採取措施緩解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涌入其市場的擔憂。

每當貿易結果取決於政府交易而非市場條件時,經濟效率往往會受到影響。然而,考慮到其他更加令人難以接受的選項,對中國和歐盟來說,達成這種有缺陷但受管控的繁瑣貿易協議纔是最謹慎做法。簡言之,這是現有最不壞的選項。(作者史蒂芬·奧爾森,王會聰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