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古代女性不愛穿內褲!風一吹就看光光卻「無法可管」
▲從前的日本人,並沒有穿內褲的習慣,更何況是穿胸罩。(圖/路透)
●精選書摘
在「禁忌的房間」故事裡,當男性違背約定想要一探究竟時,女性便化身爲黃鶯,飛離現場。在現實社會中,若男性想要偷窺遮掩的裸體,女性就會更嚴密地遮掩裸體。這是當女性開始穿上內褲後,就會想要再遮掩內褲的現實。
從前的日本人,並沒有穿內褲的習慣,更何況是穿胸罩。當時男性的標準穿着是褌,女性是腰卷,但女性即使穿上腰卷,在某些場合下還是會被別人看光光。一八九五年(明治二十八年)出版的《Shocking au Japon》中,法國畫家比戈提到:「各位不妨在刮強風的日子外出散步,這時候就會在日出帝國看到『升月』景觀,各位應該懂我的意思。」根據清水勳的解釋,在法文俚語中,月亮就是指「臀部」的意思。比戈所指的就是,在風大的日子走在街上,日本女性的臀部看得一清二楚。女性不穿內褲的習慣持續很長的時間,在中間的過渡期,曾經流行穿「都腰卷」;都腰卷是用毛線編織成的筒狀貼身裙,與一般的腰卷不同之處,在於前方沒有開口,因此比較接近穿上的感覺,而非纏繞、綁起來,近似於裙子,屬於日式與西式合璧的內褲。
過了明治時期,在一九一九年(大正八年)五月,可見御茶之水附屬女學校強制要求全體學生穿上襯褲(下穿/drawers)的報導。新聞寫道:「女學校開始推廣穿襯褲運動,開創先例。」提倡穿襯褲的教師指出:「英法德等西方國家,女性幾乎都有穿襯褲,但鄉下的普及率比都市來得低。(中略)由於襯褲就是文明社會的代表,本校從四月開始儘早實施穿襯褲運動。」
女學校的作爲,反映出校方醉心於歐洲各國高度文化的事實,並加以仿效,就跟過往明治政府所實行的裸體鎮壓政策相同。唯一的不同,只有實施主體爲政府或學校的差異。然而,據說有百分之九十的女學生從女校畢業後,就回歸到No Draw的生活。No Draw就是No Drawers,也就是不穿襯褲,是當時廣泛使用的詞語之一。就像是現代人常說的No Pants,可說是衍生用語。
天災是造成內褲普及的原因之一,例如一九二三年(大正十二年)發生的關東大地震,當時在關東發生芮氏規模七.九級大地震,造成約十五萬間民宅焚燬,約十四萬人死傷及失蹤。地震發生後,日本女性深深有感,身穿和服不僅造成逃生上的不便,而且會因此露出身體,顯得相當狼狽,因此許多人開始提倡女性穿着西式服裝,並強烈主張在和服的內層,應穿上內褲。
日本公家機關也開始認識到穿着內褲的重要性,由「生活改善同盟會」開創先河,該組織是在文部省的贊助下所設立,其成立目的爲強化日本人食衣住行或社交禮儀等改善生活層面。
▲生活改善同盟會製作的宣傳海報,上頭寫道:像是「發生地震時、洗衣服時、颳大風之日、防止色狼及保護貞操、走在上面時、搭乘電車時」,稱如果沒有穿上內褲,就會發生令人害羞的情形。(圖/創意市集提供)
明治政府曾立法禁止人民裸體,但對於穿內褲這件事情,並無法用法律來規範。女性雖然沒有穿上內褲,但至少開始遮掩裸體了,至於如果因爲沒穿內褲而被問罪,似乎過於嚴苛。不過,當時的日本依舊存在像是比戈等外國人的視線,因此政府纔會設立相關團體,實行穿着內褲運動,也許這幅宣傳海報就是當時用來提倡穿內褲運動的方式之一。
因此,雖然政府相關團體與新聞媒體提倡民衆穿上內褲,但大部分的女性並沒有照做。針對內褲不受女性歡迎的理由,風俗史家青木英夫指出:「襯褲與腰卷等內衣的性質不同,由於是緊貼肌膚,對於以往習慣身穿和服的女性來說,是未曾有過的體驗。而且襯褲只是用來保護局部身體,對於女性而言一定會有所抗拒。」
女性也有相同的意見,鴨居羊子在一九五○年代從新聞記者轉型爲內衣設計師,其研發的商品廣受歡迎。她提到:「因發生關東大地震,日本開始有人提倡在和服裡面穿上襯褲,但多數女性並沒有因此穿上襯褲。這是因爲襯褲與腰卷不同,是緊貼着身體跨下、臀部、大腿等部位,會產生特殊的刺激感,讓人感到不知所措。女性並不瞭解穿上襯褲,是爲了保護身體的局部部位,反而感覺是在冒犯私密部位,因此羞於身穿襯褲。」換言之,不僅是穿上襯褲的體感,穿上襯褲的行爲,還會造成道德上的自卑感。以上爲女性發自內心的想法,因此更有說服力。
★本文經創意市集授權,摘自《裸體日本》★裸體很丟臉?羞恥心是什麼?該在意外國人的眼光嗎?★當裸露風俗遇見文明開化,日本人的新時代就此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