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整版聚焦:歷史和人民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
2021年05月24日 第 13 版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在全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就是要教育引導全黨深刻認識紅色政權來之不易、新中國來之不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不易,深刻認識中國共產黨爲什麼能、馬克思主義爲什麼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爲什麼好,不斷堅定‘四個自信’,不斷增強歷史定力,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爲幫助廣大讀者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深刻認識歷史和人民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選擇了改革開放,本報從今天起推出系列專版。
本期聚焦“歷史和人民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這一主題,從馬克思主義是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強大思想武器,馬克思主義和中華文明相融相通,彰顯人民性這一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理論品格等方面進行探討。
――編 者
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強大思想武器
豐子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馬克思主義爲中國革命、建設、改革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使中國這個古老的東方大國創造了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發展奇蹟”。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砥礪前行、不懈奮鬥,取得了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勝利和輝煌成就。實踐充分證明,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
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理論
歷史和人民選擇馬克思主義,是因爲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性和革命性,源於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爲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爲世界社會主義指明瞭正確前進方向。
馬克思主義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類社會、人類思維發展的普遍規律,爲人類社會發展進步指明瞭方向,爲我們觀察世界、分析問題、解決矛盾提供了科學認識工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人類思想史上,就科學性、真理性、影響力、傳播面而言,沒有一種思想理論能達到馬克思主義的高度,也沒有一種學說能像馬克思主義那樣對世界產生了如此巨大的影響。”儘管我們所處的時代同馬克思所處的時代相比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但從世界社會主義500年的大視野來看,我們依然處在馬克思主義所指明的歷史時代。無論世界如何變化,馬克思主義依然佔據着真理和道義的制高點,依然是具有重大國際影響的思想體系和話語體系。
馬克思主義能夠在中國大地、在中國人民心中落地生根,成爲黨和國家事業的根本指導思想,靠的正是科學真理的力量。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中國人民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徹底結束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開啓了新的歷史紀元;完成社會主義革命,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推進社會主義建設,爲中國的繁榮富強和發展進步奠定了堅實基礎;進行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開創、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極大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極大增強社會發展活力,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這些,都印證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真理性。
馬克思主義是人民的理論
歷史和人民選擇馬克思主義,是因爲馬克思主義是人民的理論。馬克思主義站在人民的立場探求人類自由解放的道路,強調依靠人民推動歷史前進、推進人類解放,爲最終建立一個沒有壓迫、沒有剝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會指明瞭方向。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馬克思主義博大精深,歸根到底就是一句話,爲人類求解放。”爲什麼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問題、原則問題。堅持人民立場、代表人民利益、站在人民一邊,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立場。馬克思主義能夠在中國發揚光大、生機勃勃,產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一個重要原因在於這一科學理論始終堅持人民立場,以追求包括中國人民在內的全人類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爲己任。一百年來,在爲中國人民謀幸福、爲中華民族謀復興的歷史進程中,我們黨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始終把人民立場作爲根本政治立場;貫徹一切爲了羣衆、一切依靠羣衆,從羣衆中來、到羣衆中去的羣衆路線;堅持以人爲本、執政爲民的執政理念;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爲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等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爲人民謀幸福,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我們要時刻不忘這個初心,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爲奮鬥目標。”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爲奮鬥目標,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堅守爲中國人民謀幸福、爲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在繼續推動發展的基礎上着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大力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不斷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在更高水平上實現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朝着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邁進,生動詮釋了馬克思主義人民性的鮮明品格。
馬克思主義是實踐的理論
歷史和人民選擇馬克思主義,是因爲馬克思主義是實踐的理論。真理性認識的基礎和動力是實踐,檢驗真理的標準歸根到底也是實踐。馬克思說過:“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總是決定於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歷史和人民選擇馬克思主義,正是因爲馬克思主義滿足了中國實踐需要,在實踐中一次又一次經受住了檢驗。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馬克思主義不是書齋裡的學問,而是爲了改變人民歷史命運而創立的,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實踐中形成的,也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實踐中豐富和發展的,爲人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強大精神力量。”馬克思主義不僅用實踐的觀點來看待世界、解釋世界,而且強調用實踐來改變世界。實踐的觀點、生活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觀點,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區別於其他理論的顯著特徵。正如馬克思所說:“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把握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性特徵,要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近代以來的歷史性實踐聯繫起來,尤其是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聯繫起來。在馬克思主義指引下,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華民族實現了從東亞病夫到站起來的偉大飛躍,實現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這充分彰顯了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偉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世界經濟復甦乏力、局部衝突和動盪頻發、全球性問題加劇的外部環境,面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發生的一系列深刻變化,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爲指導,不斷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出臺一系列重大方針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舉措,推進一系列重大工作,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彰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從理論和實踐結合上系統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重大時代課題,開闢了馬克思主義發展新境界。
馬克思主義是不斷髮展的開放的理論
歷史和人民選擇馬克思主義,是因爲馬克思主義是不斷髮展的開放的理論。馬克思主義是隨着時代、實踐、科學發展而不斷髮展的開放的理論體系,它並沒有結束真理,而是開闢了通向真理的道路。馬克思主義深刻改變了中國,中國也極大豐富了馬克思主義,二者是在互動中發展的。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統一起來,結合新的實踐不斷進行新的理論創造,是馬克思主義永葆生機活力的源泉。
立足時代之基。馬克思主義爲適應時代需要而生,始終與時代同步伐、與人民共命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這一重大政治論斷,賦予黨的歷史使命、理論遵循、目標任務以新的時代內涵,爲我們深刻把握當代中國發展的新階段新特徵,科學制定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提供了時代座標和基本依據。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新變化,黨的理論創新實現新飛躍,黨和國家事業確立了新目標,中國和世界的關係開創出新局面,中國共產黨展現出新面貌。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必須立足時代之基、把握時代脈搏、聆聽時代聲音,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於創造性,用發展着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
回答時代之問。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永葆青春活力,關鍵就在於不斷解答時代發展提出的新課題、迴應人類社會面臨的新挑戰。一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就是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們的後繼者們不斷根據時代、實踐、認識發展而發展的歷史,是不斷吸收人類歷史上一切優秀思想文化成果豐富自己的歷史。一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就是一部用發展着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的歷史。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必須在研究問題、解決問題中回答時代之問,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新時代中國具體實際結合起來,不斷探索解答時代發展提出的新課題、迴應人類社會面臨的新挑戰,廓清困擾和束縛實踐發展的思想迷霧,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衆化,不斷開闢馬克思主義發展新境界。
引領時代之變。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格局和國際體系正在發生深刻調整,全球治理體系正在發生深刻變革,國際力量對比正在發生近代以來最具革命性的變化,世界範圍出現影響人類歷史進程和趨勢的重大態勢。當代中國正經歷着我國曆史上最爲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在進行着人類歷史上最爲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我們具備過去難以想象的良好發展條件,但也面臨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困難和挑戰,形勢環境變化之快、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對我們黨治國理政考驗之大前所未有。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必須引領時代之變,深刻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的辯證關係,立足大局、統籌全局、引領變局、開創新局,實現變中求進、變中突破、變中取勝,引領世界大變局朝着有利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有利於世界和平與進步的方向發展。
(作者爲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植根人民 依靠人民 造福人民
彰顯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品格
劉志明
馬克思主義是人民的理論,是人民實現自身解放的思想體系,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品格。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馬克思主義之所以具有跨越國度、跨越時代的影響力,就是因爲它植根人民之中,指明瞭依靠人民推動歷史前進的人間正道。”中國共產黨作爲馬克思主義政黨,始終把人民立場作爲根本立場,把爲人民謀幸福作爲根本使命,堅持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團結帶領人民共同創造歷史偉業。
堅持一切爲了人民。馬克思主義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場探求人類自由解放的道路,代表人民利益、站在人民一邊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立場。中國共產黨把爲民辦事、爲民造福作爲最重要的政績,把爲老百姓做了多少好事實事作爲檢驗政績的重要標準。爲人民而生,因人民而興,始終同人民在一起,爲人民利益而奮鬥,是我們黨立黨興黨強黨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我們黨自成立以來,就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爲指導,始終不渝爲中國人民謀幸福、爲中華民族謀復興。我們黨領導人民打土豪、分田地,是爲人民根本利益而鬥爭;領導人民開展抗日戰爭、趕走日本侵略者,是爲人民根本利益而鬥爭;領導人民推翻蔣家王朝、建立新中國,是爲人民根本利益而鬥爭;領導人民開展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改變一窮二白的國家面貌,是爲人民根本利益而鬥爭;領導人民實行改革開放、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同樣是爲人民根本利益而鬥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爲始終不渝的奮鬥目標,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爲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順應民心、尊重民意、關注民情、致力民生,不斷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人民生活質量和水平普遍提高。
堅持緊緊依靠人民。馬克思主義認爲,在人類歷史發展中,人民羣衆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在百年奮鬥歷程中,我們黨始終保持同人民羣衆的血肉聯繫,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鬥,凝聚起衆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大革命失敗後,30多萬犧牲的革命者中大部分是跟隨我們黨鬧革命的人民羣衆;紅軍時期,人民羣衆是黨和人民軍隊的銅牆鐵壁;抗日戰爭時期,我們黨廣泛發動羣衆,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淮海戰役勝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車推出來的,渡江戰役勝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劃出來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成就是人民羣衆幹出來的;改革開放的歷史偉劇是億萬人民羣衆主演的。一百年來,我們黨緊緊依靠人民,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充分激發人民羣衆的創新創造偉力,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舉世矚目的“中國奇蹟”。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堅持緊緊依靠人民,凝聚全體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就沒有戰勝不了的艱難險阻,就沒有成就不了的宏圖大業。
堅持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馬克思、恩格斯指出:“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爲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在未來社會“生產將以所有的人富裕爲目的”。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人民共同享有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各方面建設成果,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進步的機會。長期以來,我們黨帶領人民向着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不懈努力,在把“蛋糕”做大的同時注重把“蛋糕”分好,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按照人人蔘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注重機會公平,保障基本民生,保障人民在各方面的合法權益,創造更加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推動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從織密民生保障網到打贏脫貧攻堅戰,從擴大就業到深化教育、醫療、養老等領域改革,一系列實實在在的惠民舉措落地實施,廣大人民羣衆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作者爲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研究員)
馬克思主義和中華文明相融相通(思想縱橫)
郭建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近代中國最危急的時刻,中國共產黨人找到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並堅持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用馬克思主義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華民族歷經幾千年創造的偉大文明,使中華文明再次迸發出強大精神力量。”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揭示出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明的內在聯繫,指明瞭歷史和人民選擇馬克思主義的深層邏輯。
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理想信念的靈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許多思想與馬克思主義相融相通。例如,儒家講的“行”“躬行”與馬克思主義實踐觀之間,中國哲學關於相反相成、物極必反的學說與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之間,以及中國傳統“大同社會”理想與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遠大理想之間,都有契合之處。這爲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爲中國人民接受和選擇馬克思主義提供了重要思想文化基礎。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融通和結合,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不斷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使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最新成果成爲指引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強大思想武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推進理論創新、進行理論創造的歷史。”1938年10月,毛澤東同志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所作的政治報告中,首次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命題,指出“離開中國的特點來談馬克思主義,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馬克思主義”,強調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踐相結合。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必須立足中國社會實踐和中華文化傳統。如何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同時激發中華文化生命力,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充沛精神動力,是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課題。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進程中遇到無數艱難困苦,但都挺過來、走過來了,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培育和發展了獨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爲中華民族克服困難、生生不息提供了強大精神支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盪中站穩腳跟的根基。中國共產黨人是馬克思主義的忠誠信奉者、堅定實踐者,既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者和踐行者,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把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機結合起來。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特別重視挖掘中華五千年文明中的精華,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同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結合起來,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把文化建設提升到一個新的歷史高度,把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並列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自信”,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制度確立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的一項根本制度,把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納入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在這一過程中,馬克思主義因充分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質和精華而更加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因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力量而具有新的時代特徵、時代精神、時代內涵。
(作者爲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