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關節感染 水果媽媽靠「3D列印」骨水泥保住右腿
人工關節感染,水果媽媽靠「3D列印」骨水泥保住右腿 馮惠宜/臺中報導 67歲的周媽媽靠在市場賣水果拉拔4名子女長大,因天天站12小時,加上90公斤的體重,讓他膝蓋罹患退化性關節炎,去年接受右膝人工關節重建手術後,出現傷口化膿感染,經轉診至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醫師應用「3D列印模具」製造含抗生素活動型骨水泥治療後,感染情況獲得改善,曾經面臨截肢的她,如今重返市場賣水果,她說,這是最好的母親節禮物。 中國附醫骨科部人工關節科醫師林宗立指出 ,人工關節術後會有約2%病患會併發感染,周媽媽因爲本身有糖尿病,造成右膝置換人口關節後出現感染,經由抽血、抽關節液及照射X光檢查評估,需先拔除舊有人工關節,徹底清創,再依其感染的病菌置入含抗生素骨水泥,幫忙殺菌,待感染得到控制,約3個月後再移除抗生素骨水泥與人工膝關節再重建手術。 林宗立表示,含抗生素的活動型骨水泥,有助於控制感染,且膝蓋能自由活動,減少關節僵硬與肌肉萎縮,因此有利於第二階段的手術重建。傳統的活動型骨水泥,大部份是由醫師手作或翻模,常因骨水泥表面粗糙、結構不穩,而產生不少併發症。 林宗立於是與該院3D列印中心團隊共同研發「3D列印模具」,用來製造暫時植入使用的活動型骨水泥,藉由3D列印技術改善傳統活動型骨水泥的缺點,達到關節平滑、結構強化、精準量化,且尺寸個人化。此「3D列印模具」已獲得專利認證、技術移轉、及國際期刊發表。 周媽媽在接受第一階段手術,置入由「3D列印模具」所製造的活動型骨水泥後,不須依賴輔具,膝關節可活動角度約0至90度,能自行使用助行器步行。待感染獲得控制後,即接受第二階段膝關節重建手術。術後恢復良好,讓她順利回到工作崗位。 圖說:中國附醫骨科部醫師林宗立指出,藉由3D列印技術改善傳統活動型骨水泥的缺點,達到關節平滑、結構強化、精準量化,且尺寸個人化。(馮惠宜攝)
67歲的周媽媽靠在市場賣水果拉拔4名子女長大,因天天站12小時,加上90公斤的體重,讓他膝蓋罹患退化性關節炎,去年接受右膝人工關節重建手術後,出現傷口化膿感染,經轉診至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醫師應用「3D列印模具」製造含抗生素活動型骨水泥治療後,感染情況獲得改善,曾經面臨截肢的她,如今重返市場賣水果,她說,這是最好的母親節禮物。
中國附醫骨科部人工關節科醫師林宗立指出,人工關節術後會有約2%病患會併發感染,周媽媽因爲本身有糖尿病,造成右膝置換人口關節後出現感染,經由抽血、抽關節液及照射X光檢查評估,需先拔除舊有人工關節,徹底清創,再依其感染的病菌置入含抗生素骨水泥,幫忙殺菌,待感染得到控制,約3個月後再移除抗生素骨水泥與人工膝關節再重建手術。
林宗立表示,含抗生素的活動型骨水泥,有助於控制感染,且膝蓋能自由活動,減少關節僵硬與肌肉萎縮,因此有利於第二階段的手術重建。傳統的活動型骨水泥,大部份是由醫師手作或翻模,常因骨水泥表面粗糙、結構不穩,而產生不少併發症。
林宗立於是與該院3D列印中心團隊共同研發「3D列印模具」,用來製造暫時植入使用的活動型骨水泥,藉由3D列印技術改善傳統活動型骨水泥的缺點,達到關節平滑、結構強化、精準量化,且尺寸個人化。此「3D列印模具」已獲得專利認證、技術移轉、及國際期刊發表。
周媽媽在接受第一階段手術,置入由「3D列印模具」所製造的活動型骨水泥後,不須依賴輔具,膝關節可活動角度約0至90度,能自行使用助行器步行。待感染獲得控制後,即接受第二階段膝關節重建手術。術後恢復良好,讓她順利回到工作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