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列印醫學應用 傳感器活化人工器官超「有感」
3D列印在醫學上的應用已經越來越廣泛,不僅可以列印出器官、骨骼,研究人員研目前還發出一種稱爲「微生理系統」的晶片,使用在3D列印的「薄膜」上,未來可以植於各種器官,模擬「該器官的感知」,讓3D列印的器官能夠「活化」起來自體運作。
▲具有傳感功能的3D列印技術(影片/翻攝於哈佛大學官方Youtube)
近年來,研究學者不斷開發3D列印的潛能,除了可以列印大型器官、骨骼,就連臟器都能被再製出來並且植入到人體內,而今年2月也有位癌症患者也獲得一個全新的「3D列印下巴」,相信未來也會因此技術而減少等待器官捐贈的患者數。
▲3D列印製出超薄「心律調節器」(圖/翻攝於medgadget科技網)
在前年已有華盛頓大學的研究學者利用3D列印製作出「心律調節器」,爲病患量身訂做出符合患者心臟的尺寸,薄膜般的厚度附着在外,利用電流刺激心臟維持心跳,降低心臟猝死憾事。而今年哈佛大學研究學家再爲3D列印技術做出一個突破「微生理系統」(microphysiological systems,MPS),建立一個不用侵入性植入體內的「傳感器」晶片,上面有六種「特殊墨水」,可賦予3D列印的器官「該有的感知及觸發機制」,未來不僅侷限在心臟與肝臟,甚至軟骨或微血管組織上,換句話說,此發明可使3D列印將器官「活化」起來。
▲具有傳感功能的3D列印,能自行活動(圖/翻攝於哈佛大學官方Youtube)
不過在這之前,器正確的「反應」必須仰賴實驗後的數據蒐集,這也一個很大的瓶頸,畢竟人體器官的觸發反應都一瞬間,需依靠高速照相機及顯微鏡的輔助才能將反應參數調整至「正常人模式」,而製作成本上也是繁瑣又昂貴,是否能夠大量通用也是一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