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鏈條治理讓藥品價格更透明

藥品價格不僅關乎老百姓的“錢袋子”,還反映着我國多年來解決“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的改革成效。

當前,隨着醫改步入深水區,醫保支付覆蓋的藥品耗材不僅種類更豐富,場景也從醫療機構拓展至線下藥店、線上平臺,藥品價格監測監管力度持續加強。要讓藥企、藥店、互聯網平臺在合理利潤之下研發和銷售藥品,又讓消費者以低廉價格買到藥,該如何平衡各方利益?藥品掛網價格“全國一盤棋”治理成效如何?

院內院外打破壁壘

經過“兩票制”、“零加成”、集中帶量採購等一系列改革,公立醫院藥品價格的“水分”被擠出。但拋開市場規模、運輸距離、回款效率等客觀因素,同一藥品在省際間仍存在不可忽略的差距。而在醫院之外,零售市場渠道細碎、參與主體多元、信息封閉程度高,藥品價格存在較大差異,患者購藥時常常貨比三家。

高血壓患者張女士每天需服用降壓藥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商品名:絡活喜)。複診後,醫生告訴她可以直接到藥店買藥,同樣能享受到醫保報銷,還省去排隊掛號的麻煩。但來到社區附近一家連鎖藥房後,張女士犯起了嘀咕:“一盒5mg*28片品規的絡活喜,醫院掛網價是91.28元,電商平臺稍低爲89元,零售藥店卻標價129元。我每天都要吃一片,若在零售藥店買藥,一年得多花四五百元。”

記者瞭解到,通常來說,同一非集採藥品在不同終端的價格體系中,電商平臺最低,醫院次之,零售藥店最高;集採藥品稍有不同,“以量換價”的公立醫院最低,電商平臺次之,零售藥店仍然最高。

複雜的藥價形成機制下,監管壓力逐漸顯現。線下價格最高,存在套保、騙保的隱患,尤其門診統籌、“雙通道”等政策落地以來,藥店同樣享受醫保統籌基金支付,監管力度陡增。線上價格成爲窪地,難免令患者心生“醫院藥貴”的疑惑。一些患者會在實體藥店選好藥品品類,然後在網絡平臺下單,再讓騎手送到指定位置,或者由門店打包好,上門自提。

今年起,國家醫保局牽頭在全國開展了藥品價格治理行動。而新一輪的藥價治理,始於今年1月國家醫保局發佈的《關於促進同通用名同廠牌藥品省際間價格公平誠信、透明均衡的通知》,要求對照全國現有掛網藥品價格統計形成的監測價,對“四同藥品”(指通用名、廠牌、劑型、規格均相同的藥品)全面梳理排查。

隨着醫藥價格“全國一盤棋”的推進,藥品價格治理持續深化。醫保支付場景從院內場景逐漸延伸至院外藥房,乃至線上平臺,藥品價格治理範疇擴大,監管觸角也開始從院內向院外延展。

今年5月,國家醫保局印發了《關於開展“上網店,查藥價,比數據,抓治理”專項行動的函》(以下簡稱“函件”),提出以網絡售藥平臺“即送價”(網絡售藥平臺藥品外賣價、小時達等當日同城即時配送模式價格)爲錨點,將省級集採平臺掛網價格、集中帶量採購中選價格、定點零售藥店藥品價格等各渠道藥價與其比對,發現異常高價,立即督促醫藥企業主動調整。

爲何選擇網售“即送價”作爲抓手?國家醫保局解釋,網絡售藥平臺信息透明、方便比價、一些領域競爭充分,藥品價格具有一定參照意義;同時創新藥品價格監測方式方法,從羣衆視角迴應羣衆關切。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藥品政策與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陳昊分析,通過公共資源交易平臺掛網限價、醫療機構採購限價、公立醫院績效考覈等手段,醫院內藥價相對容易管控,醫保局此舉主要針對部分商家蓄意在不同銷售渠道打造價差進而套利的行爲,整治非市場因素導致的高價。

線下線上藥價博弈

記者瞭解到,線下藥店藥品價高有客觀因素,藥店的房租、人力、水電設備等佔到總成本的30%—40%。如果要求線下藥店與醫院看齊,“平進平出”,就沒有足夠的利潤空間支付開店成本。

多位業內人士告訴中國城市報記者,集採處方藥品本身價格較低,即使加價後利潤空間也較爲有限,因此許多藥店尤其是連鎖企業的策略是通過集採藥品引流,再依靠能夠相對獨立定價的自有品牌以及非藥品盈利。“比價進一步壓縮了醫保內藥品的盈利空間。”一名藥店工作人員表示。

據浙江省醫藥行業協會原會長郭泰鴻觀察,前幾年“去醫保化”還是藥店行業的熱議詞,但後來絕大多數藥店發現不能完全放棄醫保。

隨着14.14萬家定點零售藥店開通門診統籌報銷服務,相關部門對藥店端的監管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2023年的醫保基金飛行檢查首次將零售藥店納入監管範圍,今年5月連鎖龍頭一心堂因串換藥品、超量開藥、套取醫保基金被國家醫保局約談,更給行業敲響一記警鐘。

監管趨嚴的同時,零售藥店面臨電商平臺和醫保控費的雙重衝擊。

北京藥賦能科技有限公司CEO邵清將影響網絡售藥平臺藥價的因素分爲正常和不正常兩類,前者主要指網絡售藥平臺的營銷活動,包括會員價、打折、新品促銷等。尤其當前醫藥電商市場競爭激烈,在線藥品銷售平臺及其背後的藥品生產或經銷商有時會主動採取低價策略來引流。

不正常的低價則主要有三種情況。邵清指出,首先,“迴流藥”即利用醫保報銷從定點醫藥機構購買藥品,在個人實際支付購藥費的基礎上加價銷售給藥品回收人,後者再經過非法轉手再次進入市場流通賣給患者;其次,非正規經營流轉,比如開發票流程不合規等;最後,藥品臨近有效期,低價“甩尾貨”。

事實上,頻頻出現的網售低價藥早就觸動了藥企的“奶酪”。生產企業與醫院藥房之間環環相扣的利益鏈條受到波及。藥品向低價看齊,原有銷售通路上驅動各方“推銷”藥品的費用或利潤空間將難以得到保障。同時,互聯網上的價格過低,還會出現各區域串貨的情況,這意味着企業在醫院的銷售量將受到影響。

對於藥企,公立醫院仍是“主戰場”。因此,邵清提到,很多藥企寧願不發展線上渠道,或者縮小電商平臺的藥品供應規模,也要儘量避免低價觸動全渠道的銷售利益,“線下市場更大,藥企不會因爲芝麻丟了西瓜”。

多地上線藥品比價系統

國家醫保局價格招採司副司長翁林佳此前指出,長期受到詬病的藥品價格虛高問題,或是因爲企業不合理、不正當的促銷費用無處可去,比如藥品回扣寄生到藥品價格裡、轉嫁到患者身上。某種意義上說,這已經超出單純的價格範疇,而是各種利益分配關係的集中體現,深層次原因存在於藥品生產、流通、使用的各個環節,需要持續打出治理組合拳。

從院內到院外,覆蓋線上和線下,這場全鏈條的藥價治理行動在重塑藥店、電商平臺、企業市場行爲的同時,更意在優化醫保基金戰略購買機制。

“企業必須要有全渠道銷售的視野。”中國醫藥物資協會DTP(Direct to Patient,直接面向病人)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鄭佩指出,在院內市場,努力擴大生產規模、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自身集採中標和國談准入能力。對於非標院外市場,按照市場規律運作,參考競爭對手、消費者購買力、產品獨家屬性、推廣成本等,確立終端價格體系。同時,在當前強監管下,更應重視合規經營和推廣,如果選擇全渠道營銷策略,在定價層面讓藥店、診所的整體價格與院內拉平。

當前,“四同藥品”政策已初見成效。記者查詢發現,多地建立起藥品價格監測機制,截至國家醫保局設定的3月底期限,各省份的多個藥品價格均實現不同程度的下調。

6月以來,陝西省、內蒙古自治區、遼寧省大連市、廣東省深圳市等地對交易金額靠前且價格差異較大的風險品種摸排,紛紛上線比價系統。參保人輸入藥品通用品或商品名,即可查詢到其在定點醫藥機構中的價格信息,並按照價格、距離、評分排序。

平臺亦在調整。記者搜索發現,美團、餓了麼、淘寶等平臺新增了“即送價”的比價功能。

翁林佳展望,隨着市場環境和行業生態改善,誠信經營、公平定價的企業就可以在藥品集中採購市場獲得更大的競爭優勢。

■中國城市報記者 孫雪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