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內功 先解M型化薪資
爲了應對外需不振的衝擊,大陸近期定調要「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專注內循環。不過,目前大陸人均所得不足1萬美元,更有近半人口月收不到1千元人民幣,擴內需能否順利穩經濟?引發質疑。學界認爲,長期來看,以內需主導經濟取代外需主導的方向是正確的,但若要順利擴大內需,得先解決產業、薪資M型化的問題。
事實上,從學界的角度,不論外在環境條件如何,擴大內需市場都是大陸發展過程中必經的過程。臺灣金融研訓院董事長吳中書29日表示,面對出口下滑與美國封殺,大陸意識到內需的重要性,這種作法長期來看是正確的,畢竟大陸擁有13、14億人,只要內需市場適度成長,就可以維持經濟動能。
地攤經濟開創未來
他進一步提到,大陸在金融政策上,更大幅度地開放金融服務業;在科技產業方面,積極推進物聯網、數位科技、5G等發展;若再加上中長期融資貸款、低利率、貨幣寬鬆以及加大財政支出等諸多政策,推動內循環是有潛力的。
中經院副院長王健全也表示,內循環是擴大內需的環節,儘管當前內循環的總體商業模式還未清晰,但長期來看,這個方向是正確的發展道路;他以「地攤經濟」爲例,大陸的地攤經濟狹義來看就是擺地攤,短期內可以創造一些安定的力量,但廣義來說,就是微型企業,不到5人就可以創業,還可以創造就業機會;整體來看,大陸就是要先維穩社會,再謀求下一步的發展。
振興消費 20年難成
不過,即使方向正確了,學界對於大陸推動內循環的質疑也不少。中經院第一研究所助研究員王國臣認爲,內循環出現的背景是中美貿易戰及新冠疫情,但提振消費是老問題,大陸喊了快20年還是沒辦法有效提升,追根究柢,原因就在於大陸的醫療、教育、房貸三種成本相當高,民衆有錢後都偏好儲蓄,以備不時之需。
王健全則指出,大陸內需若要順利發展,必須要先克服產業與薪資M型化的現象;他表示,社會所得分配越平均,社會的消費力就越強,對於擴內需來說,纔會有較顯著的效果;但目前,大陸的某些產業、人口所得較高,若要擴大內需市場,不能只有投入高科技領域,而是所有領域都要兼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