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醫藥記者不抽菸竟確診肺癌四期!轉換角色成《肺癌攻略》推手
▲肺癌病友惠敏分享自身經驗故事並且參與病友數位工具《肺癌攻略》設計研發。(影/癌症希望基金會提供)
惠敏曾經擔任醫藥記者,本身生活規律,有運動習慣也不吸菸,但就在前年底她突然開始無法與他人順利溝通,講話顛三倒四,甚至出現嚴重頭痛被送急診,沒想到被確診肺癌轉移腦部,已經是第四期。所幸經過治療,惠敏的疾病目前穩定控制,更以病人角度參與癌症希望基金會《肺癌攻略》數位工具設計研發,希望幫助病友走過接受治療時的不安與疑惑。
惠敏回想當時自己並沒有出現肺部症狀,反而都是與腦部相關的症狀,說話顛三倒四,和人無法溝通以及嚴重的頭痛,經檢查確認肺癌轉移腦部,腦腫瘤就有7顆,且當中最大的一個壓迫到語言區塊,才知道爲何會影響到她的語言溝通,而醫師一度考慮動手術處理,情況棘手。
不過她運氣很好,在腦部水腫消失之後溝通能力恢復,醫師推估腫瘤僅在語言區塊的旁邊,消腫後狀況改善,可以改用標把與放療治療,而中途也經過嚴重副作用影響皮膚外觀,經過與醫師討論、換藥,目前狀況穩定治療中。
▲肺癌病友惠敏。(圖/記者洪巧藍攝)
惠敏說,自己曾是癌友家屬,也曾主跑公衛及醫藥新聞,自嘲「也算是半個癌症專家」,但在發現罹患肺腺癌和住院期間,深深感受到在治療決策上的手忙腳亂。
臺灣肺癌學會理事長陳育民醫師表示,臨牀常見肺癌病人往往是「發現晚」、「治療晚」,所幸在治療上日新月異,愈趨複雜及個人化,效果也有顯著改善,然而仍有不少病人因知識不足和恐懼害怕,甚至先尋求偏方而延誤治療。
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表示,爲讓癌症病人與醫師有效溝通,基金會特地推動開發《肺癌攻略》,以LINE智慧客服Chatbot爲平臺,加入好友之後透過對話選單一步一步協助癌友掌握自身肺癌期別的治療相關資訊。
▲《肺癌攻略》Line聊天機器人,幫助肺癌患者掌握自身疾病與治療手段。(圖/癌症希望基金會提供)
最難能可貴的是,惠敏此次以患者的角度參與《肺癌攻略》開發,她比喻,這項工具就像簡易版的數位武功秘笈,抗癌的過程是需要練功夫的,有些人先前可能連這種癌症是什麼都不清楚,得要有基本功。
透過這個聊天機器人,就可以慢慢了解自己是哪一種肺癌、期別以及治療方式,也纔好對付它,而有了相關知識,後續更能好好和醫療團隊討論,在對抗肺癌的漫長路上,安心篤定勇敢前行。
▲惠敏參與《肺癌攻略》Line聊天機器人開發。(圖/癌症希望基金會提供)
像惠敏這樣不抽菸卻罹患肺癌的病患,陳育民表示,約佔所有肺癌患者六成之多,其原因尚不明確,但可能與基因有關,有研究也發現,當三等親內有肺癌家族史,若1人有肺癌,其他家人罹患肺癌風險增加1.5倍至2倍,若2人有肺癌,風險更增加到5倍。
低劑量電腦斷層可能有助早期發現肺癌病竈,但存在有僞陽性疑慮,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表示,目前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研究僅美國有做,且針對象包含吸菸者,考量篩檢效果與是否會增加民衆心理負擔等問題,還需要更多的研究佐證,已經委託學會等進行本土研究,收案1.2萬名非吸菸者,找出其中的高危險羣,並且做爲政府未來是否補助此項篩檢的參考。
參與研究陳育民表示,目前已經快要完成收案,估計年底可以提出初步報告供國健署參考;另一方面相關4大學會規劃於今年下半年擬定「低劑量電腦斷層指引」,提供醫界、民衆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