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飲大紅袍

喝茶是一門技術活

茶有德,飲茶人有茶德。對於武夷茶德,歷代文人名士有精闢的論述。北宋范仲淹在《鬥茶歌》中,就有精彩的描述。他說,“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從古栽”。“鬥茶味兮輕醍醐,鬥茶香蘭芷” “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陽先生采薇長安酒價減百萬,成都藥市光輝。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風飛。”範仲讚美武夷巖茶爲仙茶,系神仙所栽,爲天下第一。滋味,勝過甘美無比的醍醐;香氣,勝過馥郁馨香的蘭芷並以茶的儉樸清淡,引申自己一生爲官清正廉明。尤其是在范仲淹看來,什麼茹芝延壽,采薇養生,都不如到武夷山去喝武夷茶,一啜仙山靈芽,就會輕身換骨,飄然欲仙了。清代袁枚在《隨園食單》中,也談到武夷茶德:“餘遊武夷,僧道爭以茶獻,杯小如胡桃,壺小如香櫞,每斟無一兩,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試其味,徐徐咀嚼而體貼之。果然清芬撲鼻,舌有餘甘。一杯之後,再試二杯,令人釋躁平矜,怡情悅性。始覺龍井雖清而味薄,陽羨雖佳而韻遜矣,頗有玉與水晶品格不同之故”。他把武夷茶德稱讚爲:“清芬撲鼻,舌有餘甘;”“釋躁平矜,怡情悅性”。

而七飲大紅袍的這個“七”則源自唐代詩人盧仝的《七碗茶詩》:“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生平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膚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來體現吃茶已臻化境地步

茶作爲大自然的產物,深得自然的秉性鍾靈毓秀,造就優良茶德。茶性儉,苦而後甘,它的儉樸、清淡、和靜、健身的秉性,恰與中國人崇尚先苦後甜,溫和謙遜,寧靜淡泊,恪守本分的思想相吻合,深得人們的喜愛。

所以這次的“七飲”,不僅深入淺出,點到即止的爲您介紹武夷巖茶大紅袍的基本知識,還想讓您像乘坐了旋轉舞臺一般,全景展現武夷山的風土人情與茶之品性緊密的聯繫。而就在這裡,在這些善良的大山子孫手中,一直捧着一杯熱茶,在最後的那扇感動的門開啓後,流水一樣爲您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