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連山下“阿柔逗曲”傳承人:用羊糞蛋記錄的“財富”不能丟
中新網青海祁連7月6日電 題:祁連山下“阿柔逗曲”傳承人:用羊糞蛋記錄的“財富”不能丟
作者 李雋
夏日高原,晴空萬里。在位於祁連山腹地的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縣阿柔草原,記者見到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阿柔逗曲”的傳承人格熱。
“我十幾歲的時候就會唱酒麴,都是在放羊放牛的時候跟當地老人們學的,17歲之後纔開始學逗曲,我非常喜歡唱,尤其在宴席上。”操着不太順溜的漢語,格熱說起了學習逗曲的故事。
“阿柔逗曲”主要流傳在祁連山腹地阿柔草原、峨堡及周邊鄉鎮村落,距今已有270多年的歷史。“阿柔逗曲和其他逗曲不一樣,必須是三段以上才行,而且唱詞也不能重複。”格熱說。
格熱介紹,“阿柔逗曲”多元一體,即有共性,又有不同地方的差異性,形成了同一曲調不同唱詞,或同一唱詞不同曲調的演唱形式。逗曲在藏語中稱“喜合”,其曲調與安多地區的酒歌相同,是藏族衆以形象生動、比喻誇張的語言相互對答、相互逗唱的一種對唱方式。
祁連縣文化館館長趙元順介紹,“阿柔逗曲”歌詞一般採用動物、山川、景物或其他做比喻。傳承以社會性、鬆散型爲特徵,多半以宴席傾聽或口口相傳爲主。在藏族婚禮宴席、過年、過節,一般以對唱爲主要形式。逗曲的旋律爲自由的節拍和嚴密有序的律動構成悠揚遼闊、舒展豪放的音樂形象,充分表現了自由奔放的草原民族特色。
“我沒有上過學,不認識藏文,學起來很難,當時就用小錄音機到別人家的宴席上錄回家學,那時候連兩節電池都買不起,很多時候把電池放在‘塔垮’(藏語,意爲爐子)上烤熱,有了電後繼續聽、練習。”格熱回憶道。
圖爲“阿柔逗曲”愛好者在傳習所學習。(資料圖) 受訪者供圖
因爲喜歡,格熱一有時間就琢磨逗曲,原本不認識幾個大字的他,爲了學好逗曲,努力學習藏文。“現在,所有逗曲的藏文我都能認識且會唱。逗曲有個特點,就是在宴席上對唱時不能重複歌詞,一重複你就輸了。”格熱說。
“我曾經這樣記錄過我會唱的逗曲,就是在放羊的時候把所有學會的逗曲都唱一遍,每唱一首我就撿一個羊糞蛋,晚上回家後在兜裡摸出所有的羊糞蛋數了一遍,總共是314個,也就是說我已經會唱314首逗曲了。對我來說最寶貴的‘財富’就是這一兜兜羊糞蛋了。”說罷,格熱哈哈哈地笑了起來。
通過多年的鑽研和努力,格熱的唱功日漸成熟,漸漸的他走出海北、走出青海,在去北京、甘南等地的演出比賽中多次獲獎。從那時起,他就帶着熱愛逗曲的年輕人一起學習、創作、傳承。
圖爲格熱(前排左二)在逗曲比賽中當評委。(資料圖) 受訪者供圖
2007年“阿柔逗曲”被列爲青海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阿柔逗曲”展影中心於2010年成立,2011年格熱被評爲“阿柔逗曲”省級傳承人。2016年以來,格熱在當地“阿柔逗曲”傳習所培訓學員350人左右,目前已有徒弟63名,他們當中有好幾個都有了自己的徒弟。
“目前我們已經成功舉辦了8屆全省逗曲大賽,來自果洛、黃南、海西、海東等地區的選手來參賽,比的都是我們三段式的‘阿柔逗曲’。”格熱說。
2020年12月“阿柔逗曲”被列爲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經過多年的努力,祁連縣文化傳承讓‘阿柔逗曲’大放異彩,成爲藏族羣衆世代相傳、活態流傳的人類精神財富。”趙元順說。
“今年我們計劃舉辦全國範圍的逗曲大賽,邀請西藏、雲南、四川等省州的逗曲傳唱人來交流學習,我想着‘阿柔逗曲’成了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那我們就要打開懷抱,讓全國的人來學習和感受這個文化的魅力。”格熱說,他不想讓自己在困難時期用羊糞蛋記錄的“財富”丟掉,他想讓“阿柔逗曲”走進學校,讓孩子們感受和學習文化精髓。
“我們現在的傳承只是小範圍的,傳承得不好。孩子們現在都能受到很好的教育,要是每週給他們上一堂逗曲課,這樣就可以讓孩子們感受到這個文化的魅力,或許就會有更多的孩子對‘阿柔逗曲’感興趣,趁他們年齡還小的時候去學習,學的東西也不容易忘,隨着時間推移就會融入到身體和血液裡,這樣才能說是傳承了。”格熱說。